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找到自己的东西

2023-03-28 21:30 作者:若终有一天  | 我要投稿

前言:

今天聊聊「定义权」。



「定义」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东西,它并不是事物本身的特征,而是人们对事物赋予的特征。


有一个东西在这里,人们称它为水果,它才有了水果的定义。


人们具体的称它为苹果,它才有了苹果的定义。


人们对它进行各种描述,它才有了苹果的具体定义:圆圆的、光滑的、有香气的、吃起来脆甜的。


桌子不是天生就叫桌子,椅子也不是天生就叫椅子


定义是通过信息、通过环境、通过文化传播的。


书上说这是桌子,那么我就知道了它是桌子,此后我就称它为桌子。如果有小孩问我这是什么,我会告诉他这是桌子,从此他也知道了这是桌子。


环境与文化传递信息,信息传递定义。


这一方面意味着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对同一事物的定义,可能会不一样——各地对桌椅都有一些当地的方言说法。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有些词语在传播过程中,词意会被重新定义。


尽管是相同的字眼,但它可能会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种含义可能偏向美化,也可能偏向贬低。


美化与贬低还是相对次要的问题,更主要的问题是当词意被重新定义,你可能会被带偏


「人应该有追求」,这句话没问题,因为它说的是人要有一些要追求的事情去做。


「人应该有追求,所以你应该去大城市打拼、然后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这句话就有问题,因为它所谓的“追求”指的是“去大城市打拼/买车买房结婚生子”。


它做出这种新式的定义,不一定是错的,因为它有权去主张“去大城市打拼、买车买房结婚生子,是人应该的追求”。


问题在于,当它做出这种主张时,你会不会把它的话当真,当成做出判断的依据


你会不会看了这句话,然后就觉得自己应该成为一个有追求的人,应该去大城市搏一把?


它有对概念做出新式定义的权利,你也有拒绝这种定义的权利。


如果你意识不到它正在修改定义,以及你拥有拒绝新式定义的权利,你很容易会被带跑偏。


今天有人声称你应该追求大城市和房与车,明天有人声称你应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后天有人声称“这才是人应该过的生活”,大后天还有人声称“那才是人应该过的生活”。


他们都有自己的逻辑,所以你感觉他们说的都有道理。


那你到底应该听谁的呢?


或者,谁也不听?


有效的做法是形成自己的东西,找到自己的定义,并根据自己的定义决定自己要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


人不应该完全不被外界信息左右,也不该非常容易被外界信息左右。


在外界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内容,把各路信息提供的内容都总结出来、放在自己面前,思考该如何整合它们——这就是找到自己的东西的过程。


找到自己的东西并不是关上门然后自己去悟,这种闭门造车的方式是搞不出什么东西的。


相反,“悟”的本质也是对过去接收的信息进行思考并产生新想法的过程,如果关上门杜绝外界信息,那也很容易因为“以前接收了歪曲的信息”进而悟出了“歪曲的道理”。


更好的做法是保持对信息的接收,然后综合对它们的理解,形成经过整合后的看法。


以这种看法为定义,决定自己的方向


而不是“见到别人的什么看法,就以别人的看法为方向”。


后者常常要面对这样的困境:即使别人不是有意误导他,别人只是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他也会被误导,他的方向也会出现各种偏离,最后走上更加曲折的道路。


这个世界本来就有无数的信息,本就有无数的看法和观点。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的东西、不能找到自己的东西,那么只要自己接触到新的信息新的观点,注意力和重心就会偏移、就会错位。


这是相当糟糕的处境。


所以必须形成自己的东西,必须学会亲自对事物做出定义。


有了自己的东西,自己就有了不被动摇的立足之地


当然这也会有一些副作用,如果过于坚持自己的东西、过于坚信自己的东西,人也会相应的变得过于偏执。


这种时候人就从极易动摇犹豫到极其顽固偏执,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


这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986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


找到自己的东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