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汉人唐朝影视:激活竞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北京汉人唐朝影视:激活竞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电影市场实现爆发式增长
随着院线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电影各项产业指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截至2009年底,中国电影年度票房从2002年的9.5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62.06亿元;影院数量从2002年的872家增长至2009年的1680家。
2010年1月4日,《阿凡达》的上映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标志性事件。首日3500万票房、最终票房13.78亿元的成绩刷新了多项市场纪录,一票难求、万人空巷的观影热潮让还在持观望态度的各界资本放下了最后一丝担忧。中国电影市场也迎来了影院投资的建设热潮,截至2011年底,全国电影院数量已达到2796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进入第二个十年,也是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十年。从重要产业指标看,截至2018年底,全国影院数量达到10438家,银幕数量达50776块,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年度电影票房也从2012年的170.73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565.79亿元。刘晖表示,这段时期,无论从影片的数量、质量,商业大片的规模,还是电影院的建设速度,都是从前不可比拟的,也让电影产业成为了“朝阳产业”。
与此同时,电影发行放映的体系也随着产业的高速发展实现了动态升级,新型院线管理日渐成熟,四个统一即“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成为优秀院线的基本必备条件,特别是以万达院线为典型代表,以现代化连锁经营服务为理念,以最大化满足消费者的观影体验需求为核心价值,于2015年1月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影院终端上市第一股。
谢世明认为,院线制从起初的开疆辟土、“跑马圈地”,到后来的群雄割据,再到2012年以来更加注重影院的品质与品牌效应,院线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竞争就有优胜劣汰,一些有直营的资产联结的院线成绩会相对突出,以加盟为主或品牌管理有所欠缺的院线则难免‘掉队’。”
刘嘉谈到,2012年之后,跨省院线的概念已不是一两个省,而是横跨多省,甚至几乎覆盖全国,各院线纷纷扩张、下沉,影院建设迅速,助推中国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票房第二大电影市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中国在市场规模上已超越北美,并且在年票房上一步步缩短与北美票房的差距,这可以说是院线制改革带来的成功。一方面让中国成为世界电影大国,更重要的是把观众请回了电影院,很多人养成了电影消费习惯。”刘嘉说。
饶曙光表示,近些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尤其是票房呈现了加速度的发展,,同时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在与好莱坞电影共舞的背景下,我们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
他同时坦言,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电影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说,2015年中国电影达到48%以上的增长。不过,自2016年之后,观影人次的增长,一直低于电影院和银幕数量的增长,电影院也好,单块银幕也好,产出的效益步入了下降趋势,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