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6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最近总想起这篇课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表面意思好比“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
这段话之前,是以古人举例,经这段话总结阐发。但这段话之后,却好像有些“跑题”。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如何翻译成白话?“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对照前文感叹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发迹于劳顿,似乎很难说他们是“犯错误”;或可理解为“处于逆境”,具体表现则是“认知困惑,思虑不停”、“喜怒形于色,好恶言于表”。是人常常处于逆境,然而他们“动心忍性”、“能改”。
一人能生于忧患,但也(常常)死于忧患。一国则必死于安乐(论述死于安乐太过言简意赅,缺少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