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星杂谈】分别心与二元情绪

嗨,团子们,咱们书接上回。
上期我在分析网络舆论中人们的思维逻辑时,有一个面向没展开,那就是当我明确自己的目的和角色定位后,却无法在现有环境和条件下获得满足或达成愿望,于是很容易陷入“做我喜欢的”还是“完成必须做的”这样的选择困境。
这期我们不局限于网络舆论,就从这一思维的根本处剖析。
据我粗浅的分析,这种选择困难的发生,源于我们儿时开发智能所用的思维工具——分别心,就是将认知到的信息分门别类,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人学会明辨是非。
这在智能发展早期十分有用,但随着智力的发展,如果不能迭代成更复杂、更成熟的逻辑体系,很容易形成所谓的“二极管”思维,也就是把一个十分简单的逻辑体系放大并应用到所有场景。
受这种思维影响最大的,是我们对情绪的掌控能力。
现代人在分别人事物时,会不自觉地将喜爱的那部分认作“好的”,不喜欢的认作“坏的”,并极力抬升喜爱之物在心中的价值权重,反之会贬低讨厌之物的价值。
你心无物,世界即空,你心满溢,世界拥挤。当你处于两者之间,分别自起。
这样的分别心把自心之外的人事物都挡在外面,它能否给你带来情绪的正循环,取决于你如何调节价值权重及心门的闭合。
如果你过分强调心中所喜,就会在与人交流时,陷入不死不休的争执;同样,如果你总是朝三暮四喜新厌旧,没有任何东西能在你心中占据重要位置,你的情绪就会随着外在变化起伏不定。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会觉得所有人都在跟他作对,有人则会觉得所有人都在耍他玩。说到底,对分别心的掌控要比认识它更难。
为人之难不在学到多少,而在拿捏得当。学会掌握分寸、拿捏尺度,就是入世的智慧,是为人处世的实用技能。
但,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只守护我心真爱,还是投身到大千世界中,尝试更迭自我?又或者两者兼顾?
见仁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只不过在此之前,你仍然要明确自己的真心。
当你走入自己的内心,又走出去,再走回来后,或许会发现,这世间存在的一切不只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同时不只有喜欢的是好的,不喜欢的也不一定是坏的。甚至从根本上来说,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对吧。
二元思维对情绪更深的影响在于,人们渐渐只追求“快乐”,以此来抗衡“不快乐”,使认知和掌握自我情绪的学习能力退化,继而放大非快乐情绪带来的负反馈,进而增加匮乏感,这就容易导致自我因陷入焦虑而产生精神内耗,当恶性循环实力雄厚,就有可能一路高歌猛进将你带入抑郁境地。
情绪是塑造自我的重要基石,厘清并调控好情绪是我们成长的必备技能。但和自我价值体系的建立一样,学习认知和掌控情绪,同样需要我们在与世界、与他人的交流中完成,就像你要在水里才能学会游泳一样。这也是难点之一。
不过社会就是由人构成的,无我无他,每个人要先确立自己,才有与之交互的他人,才会产生他事他物,才会形成我们的社会、文明和世界。
嗯,今天就说到这里,下期我们来聊聊负面情绪中的老大——恐惧。
OK,散场,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