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中心飞翼体造型,为何米格29的内油和苏27堪称天壤之别?

说起米格29,最近30年来,一直是被嘲笑和被贬低的一种战斗机。除了屡次参战战绩不佳,落得一个“最佳实战靶机”的诨名外,其航程没有优势也是被嘲笑的一个主要原因。机场围墙保卫者这个称呼,堪称如雷贯耳。米格29的被埋汰至此。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和前苏联空军对其的原始定位有直接的关系。过去苏联时代,其内部的空军和国土防空军两家是泾渭分明的。

当时苏联空军的定位就是夺取前线制空权。主要战场设定是在本土的西方。就是面对东欧,中欧和西欧的方向。这里的战场设定有一个先天的特点。也就越往西打,战场正面宽度越小。往东打则正好相反。而苏联军方一直是崇尚大纵深进攻的,认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这样如果苏联空军往西打,将面临和苏联陆军一样,正面战场越来越小。也就是战场环境越来越狭窄拥挤的问题。

如果此时在这种战场投入过多的大航程战斗机,简直就是浪费。而且面对西方,不论是在苏联本土还是在东欧和中欧作战,都有非常密集的陆地机场随时可以启用。这样作为一种消耗品,就有了前线歼击机的设定。米格29就是前线歼击机作战思想的产物。前线歼击机的定位,在乎依托密集的陆地机场。在陆地雷达群的辅助指挥下,夺取500公里战役纵深的绝对制空权。

同时以数量优势压倒对手的战机质量优势。这样下来,米格29的作战半径就不会很大。650到750公里就已经足够了,毕竟设定的空中目标都在本场起飞后的500公里范围内。这样米格29的原型的内油就不需要太大。只有3.5吨左右。米格29不注重内油,反倒很注重在沙土机场的紧急起降能力。为此还可以直接关闭主进气道。用罕见的副进气道就可以起飞。目的就是防止机场在实战中被破坏后的沙土堆积在跑道上。

不过这里似乎就有个问题。从外形看,米格29和苏27,几乎都是明显的中心升力体气动布局。也就是进气道都是中通直筒而且吊挂;主机身在进气道之上;而且都是双发,进气道中间有个过道。那么为何苏27一直以内油巨大而著称。据说内油可以超过9.3吨,可以从莫斯科直飞巴黎。几乎从来不带副油箱。而米格29一次性带4个副油箱还嫌少呢?

按说两者的内部油箱都在驾驶舱的后背位置和主机翼内侧。在造型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内油为何是两个相反极端?实际上就在于两者的体量差异太大。两者一起飞行表演时候这一点看得特别清楚。虽然造型和气动布局基本相同。但是整体尺寸差距太大。苏27在任何位置都大出2圈有余。这样两者的内部可用空间就差太多了。再说米格29的两个中推并不算太省油。于是航程就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