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w-Fi随聊第150期】走马观花— 第八届中国广州国际耳机展随记


作为国内几乎规模最大的耳机展览而言,广州展的内容量显然是比上一次成都展多出不少的,不过实际游览后个人感觉单论值得一试的产品其实也没有多出太多。所以此次展会中与上次成都展中重复的物件可能不会多提。



铄耳:
铄耳展台其实是被随行朋友带着过了一遍,展台上摆出来的东西大部分是内地在售的一些中高端产品。大概体验了一下本家的cadenza,s12pro以及一条未公开的工程机。
实话实说其实基本上也是延续了之前的tape/soloist这些耳塞的声音密度偏高的听感表现,而后是在对高频以及中频的强化上做出了一些分化。可以感受到的是这个厂子本身技术还是相当扎实的,只是相比于其他chifi厂子而言确确实实缺少了那么一两条爆款。


弱水:
寒碜,很tm寒碜。
老贼难得参展一次结果啥东西也没带,qt9mk3没动静,北森因为模具问题回炉重造了所以也没带,群上吹逼说要做的东西一个没有,基本上就带了qtx,qt9以及最近卖得还挺好的ceramics过来。
倒是听了一下之前一直没听到的qt9mk2,总体还是偏上盘的一个声音,然后做工虽然有进步但依然拉后腿。
大体上确实没啥可讲的,不过有一点已知的就是qt9mk3应该不是qt9mk2的完全上位。


Tanchjim/天使吉米/贪吃鸡:
抛开ola bass以外的新鲜玩意其实就是这个还没定版的kara,据悉应该会是一个定价在千元档内的产品,而且与hana的定位会作出一些区分。
目前展会上听到的两个版本个人体感是高频小杯+中低频大杯/高频小杯+低频大杯。只能说确实不算是多么协调的声音,比较符合我对贪吃鸡的刻板印象。具体表现肯定还是要等到大货正式定版再下定论。

Softears:
耙耳朵这次我去主要是试了一下stuio4以及Tremolo。
studio4算上之前的rs5,声音表现其实普遍像是从rs10上面扣扣减减做出来的产物,始终是类似的走向,但是studio4相比于rs5显然在低频上削减了不少。
Tremolo据悉是目前只接受定制,没有公模版本售卖,原因是公模佩戴下的声音表现可能会与设计之初的目标声音表现差异过大,所以暂时不考虑售卖公模版本。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其实最开始rs10的佩戴差异也一定程度上也致使了玩家对这条塞子的评论相当割裂。
我是展会上强行怼了个私模大概体验了一下,走向确实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走向,声音密度相比于此前的所有多动铁产品而言降低了不少,高频没有那么强的侵略性且中下盘给的很合适,没有rs5那么浮夸。更细的其实也没啥参考意见了,平心而论确实是我会感兴趣的单动圈产品,也几乎是所有参展的中高端耳塞中我印象最深的一条。
但是我钱包肯定不感兴趣,所以我也不敢有兴趣。


水月雨:
水月这次其实重头是改版后的Void以及Venus,其次就是开展前夕开售的兰。
void最大的变化就是耳罩材质更柔软,横纵轴调整更为顺畅,但是最为核心的佩戴问题依然没有作出调整,耳罩下半部分依然像个翘板一样压根没法和人脸贴合。目测基本上可以确定就是模具的问题,就看会不会再一次倒回去调整。声音表现比起成都展的版本甚至有所倒退。
但是我讲难听的,你一千块的玩意连最基础的佩戴问题都没有解决,一般也到不了谈声音的地步。
因此评价维持不变,哪怕是千元开放头戴也比不上森海的hd400pro,更不要提封闭罩子这年头可选的也不差你一个。
Venus据场外朋友说是好像声音也作出了挺大的改变,不过我个人感觉除了中下盘有削微增幅以外好像变动也不大,甚至不排除前端导致的差异。还是那句话,这个领域我是不懂的,不作评价。
兰的表现个人感觉是一般,没有到留下很深印象的程度,比起竹而言下盘增量了不少,所以声音会显得比竹而言更为均衡。声音细节上细说其实也有不少问题,但是感觉可以归结到水家那个原装黑套不太行上,不确定兰配件里会不会附赠水月的清泉套。其次的一个问题就是兰本身单元的素质依然没有跟竹拉开太大差距,但是价格翻了一倍,所以个人依然持观望态度,同行朋友都比较喜欢这个,但我着实是不怎么感冒。

新日轮的工程机其实也到场了,不过就考虑到不清楚该不该保密所以就没拍照片。
确实像个专门做着玩的东西,腔体大概可能也许是拿925银敲了一个,挺浮夸的,佩戴也是理所当然的差,声音没定版所以也不多讲,感觉跟目前的日轮来说确实不是一个方向的东西。
BQEYZ:
(他们终究还是没放弃这个命名)
此次主要是推出了winter的试听,而winter的宣传又主要着重于“入耳式骨传导”这个名号上。
抛开名号而言其实winter的声音还是不错的,总体走的是一个偏中上盘的取向,相比于此前的spring之类的一票耳塞而言不仅仅调整了腔体改善了佩戴,而且也不再有比较明显的衔接问题,总体还是比较协调的,且定价合理。
唯一我自己感到比较迷惑的是这个腔体我个人感觉是几乎没有专门和骨传导单元作出太多适配性调整的,而询问展台内的工作人员也没有给出什么比较清楚的答复。虽然分频部分来看是骨传导部分负责中高频以及高频,但是具体到底是怎么个运转模式就无从得知了。

Whizzer/威泽:
威泽属于是我比较喜欢的小众厂子之一,这次展台也挑在了一个比较清净的地方,成都展上听到的he03d以及he03al我个人感觉都相当一般。这次主要是把之前一直没听到的he10(忘记拍照片了)以及os1beat给试了一下。
os1beat我评价是相当不错,外观讨喜产品底子很扎实,而且走的就是一个中下盘的声音但是低频没有过量,怎么听怎么喜欢。虽然不是什么新品,但即便抛开走向差异,单元硬素质也确实是比起兰是一耳朵差距,后续我可能大概率会专门整一条来玩。
he10一定程度上延续了he01/he01b的走向,声音相当中正,密度把控也很舒服,属于是很难挑得出毛病的那种塞子。听之前我其实不太清楚售价,直觉上按理说是he03d的上位,然后问了之后发现东西定价没破一千。如果预算在500-1000这个档的话我个人是强烈推荐尝试的。


Sennheiser/森海塞尔:
本来是在找hd660s2的,两边展台都问了一遍但都没见着,也挺倒霉的。所以也就把ie100pro给听了。
声音正常到令人动容,比起ie900那种惊悚的声音而言不是一个世界观内的产物。


Sonic Memory/声音记忆:
省流:没有牛肉干。
来这个展台肯定主要就是唠嗑,顺带试一下狗鞭不知道哪个宇宙纪元才拿得出来的新品工程机。

sw2疑似是会顶替掉目前sm2的位置,但是目前来看声音完成度肯定是差点意思的。而sw2本体上据说会追加某些完成度更高的模块化设计,但也就听他这么一说,嘴里念的这些东西也没到场,所以狗鞭那话讲的就跟老谋子一样:

另外就是cella一个大耳以及他后面可能会拿来卖的一个物件。
其实都不太有兴趣,我还是更喜欢狗德那个走向。展会这两者相比我肯定是更喜欢cella这个,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人家低频够多够糊糊乐()

思维(Westone/Etynomic):

被雪藏了那么多年的音特美这几年终于得到了不少的曝光量。因为westone比起上次而言没新品,所以我这次去主要是把之前没听着的er2se/xr给听了。(没错我又忘记拍图了)
xr确实名不虚传,也是属于声音上没啥可挑的水品,国行价格现在也挺合理的,属于是买不起小四的话搞一个这个玩玩也行。能接受佩戴的话还是值得一试的。
艾耳乐:
也是朋友介绍的新厂子,上次展会我印象里是直接托水友给拿到海贝展台上放着然后在群里大概讲了一下,当时是时间比较匆忙没怎么细听,但是本家最便宜的那条al1倒是留下了一点印象,这次展会也有了好好听的机会。
东西确实是好东西,比起本家几个上位而言就这个最对我胃口,这个我也搞了一条,截至本文投稿前还在路上,多的到时候可以慢慢细说。走向其实比起兰而言要略偏中盘一点,而比起os1beat则是低频没有那么优质。

而另外一个大头elemento x也是首次参展的新品,跟铄耳那边的状况类似,确实是声音表现以及产品素质很到位的东西,不过走向确实不太符合我的喜好,因此没留下什么印象。

Ostry:

同样是没新品,但奥家在展会上拿出来的这些工程机普遍都非常有意思,但共性都是不会拿出来卖,相当可惜。
这次主要就是这个kc08套壳的一个镀铍振膜单元平头的样机,总体走向与kc08线有很大差异,总体走向是偏中下盘的暖声调塞子,听着相当舒服,也是这个年代里相当稀少的优质平头。
Dunu/达音科:

kima的表现确实比我预想的好不少,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封绘二斥元扣印象分,总体是个偏中上盘但略微两头翘的塞子。跟之前提到的he10都一样是699的定价,走向上有所区分,也同属于该价位比较优质的选择。
NF audio/宁梵声学:
因为nm2+/na2+的声音实在是让我很失望,所以其实那两个产品后续的一系列新品我都没怎么关注。但是据盒中盒数据来看貌似是销量都相当好,好到有点夸张的地步。

NA3确实是比较出色的水品,比起na2以及nm2线的产品来说声音都均衡细腻不少且总体单元素质与前两者几乎是同一水平,但是售价这次却便宜很多。
ra10的外观确实是挺奇葩的,也挺吸睛,声音偏中上盘但是比较耐听,体积也很讨喜。就是唯独售价倒是让我意想不到,一定程度上是听完前几家成惯性了,自然而然以为也会是个售价100-200的塞子,结果倒是快三百块,这么一看就确实是有点不太值当了。
Simgot/兴戈:
我最感兴趣的肯定是最近讨论度很高的ea500。
实际听下来,很失望,相当失望。
声音在亮刺的同时又非常薄,完全不是我能接受的听感。

QDC:
新品是售价2k左右的Folk.
从名字里也可以推断出来大概是个什么动静,实际表现也确实是一条偏中下盘的塞子。声音偏暖且低频烘托出来的氛围感确实很不错,但是中频与中高频的衔接依然有点小问题。大体上肯定算得上是一个讨喜的听感。

天域联达:
就是冲着雅马哈的旗舰头戴去的,感觉不知道前端问题还是耳机本身的问题,声音上总感觉显得虚且人声缺乏气力,信息量跟总体素质倒是挺不错,重量更是绝杀。而且比较有意思一点就是虽然头梁结构类似于akg那种自适应皮带头,但是本身留了一段机构用于调整松紧,外加重量确实相当轻,没有佩戴压力且佩戴舒适且不用担心头梁寿命问题。



希望能延续一下雅马哈耳机打一折的传统(((

其他趣闻:
1.谷津这次是请了俩原神coser,隔壁拜亚疑似是请了一个农的coser,这个成分很符合我对当代二次元的想象(
谷津这次甚至直接拿了俩箱子放展厅,给大伙整了一出在耳机展拿箱子单曲循环外放璃月港的顶级逆天行为艺术。
所幸,对面是声阔,突出一个专业对口。
所以纯遭殃的则是同厅的歌德,那个环境下确实是完全没法听。
2.三耳这次依然是在参展之余摆摊卖现磨咖啡,价倒是依然很公道,设备依然很夸张


3.海帆又被偷了。

4.nf这次展会貌似带了不少卡祖笛当展会物料,但我忘记拿了,或成此行最大遗憾。
5. fitear收摊时出现的谜之fumo


其实仔细一想,因为疫情原因广州展其实被延误了无数次,而在全面放开之后,原定于2021年的广州展终于得以顺利展开。
2019年是我第一次前往外省生活,刚刚考上大学,对大学生活抱有无限的好奇。也正是在2019年广州展上结实到了不少对我“发烧”生涯有着举足轻重的人们。
2023年我第二次来到了广州展,发现四年前还有精力体验一日往返的我被折腾的死去活来。而今年就该本科毕业卷铺盖滚蛋的我也确实不知道未来我干什么事才能不把自己饿死。
我依然记得19年我还是那个会被广州展阵仗震撼到的小孩,楼上楼下全是闻所未闻的品牌,但是都有着相当有意思的产品。23年的广州展虽然延续了此前的规模,但是一些零零散散的小厂倒是被一些新面孔取代了。也不再是四年前环境构成五花八门的年代,这年头的新厂子哪怕只看出身都大概能想明白为什么有的产品声音走向趋同性极强。
不过大体上大伙依然都算是熬过了那段相当微妙的岁月,而广州展上也确实看到了不少有意思的东西,这倒是这四年来逛展最大的收获了。

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