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

线性二自由度模型只考虑车身的横向平动和横摆转动。再加以讨论就是纵向的平动,纵向的平动也是车辆一切运动的来源,需要轮胎提供纵向力,这个纵向力从何而来?底盘动力传动系将动力源(内燃机或电动机)产生的转矩传递到车轮,轮辋带动轮胎内圈开始变形,形变传递到外圈与路面作用变形,从而发出纵向力。
这就需要讨论四个车轮的滚动自由度,所以就出现了七个自由度,四个车轮各一个+车身三个。这也是一般讨论车辆平面运动最复杂的形式,可以充分讨论除底盘行驶系(悬架)的其他各系统。
Falcone的MPC-based yaw and lateral stabilisation via active front steering and braking有较详细的介绍,不过示意图侧偏角与侧向力的关系并不准确(前轮侧偏角方向画反,后轮未画侧偏角)。




公式、示意图都容易找到。下面主要介绍up个人见解。
中间部分的车辆系统是根据微分方程的建模思路,并不是运动机理。前轮转向和轮胎力作用到车身,车身发生三个自由度的运动,三个自由度的运动+轮胎输入可以用来计算轮胎的垂向力、侧偏角、滑移率等,从而根据轮胎模型计算出轮胎力。模型部分最主要的是轮胎模型,这里集中了:车身运动、轮胎纵横向变形以及轮胎纵横向力(之前介绍的力、运动、变形三者相互作用造成了车辆这样的运动规律)。
输入即人工或执行器通过车辆底盘产生的驾驶行为,通过底盘转向系、制动系和动力传动系,使得前轮转向、各轮制动以及驱动轮驱动。除了行驶系,底盘各系统都涉及到。
除了以上讨论的车辆及车内系统,车身行驶环境通过路面条件、地形状况和风三个途径来影响轮胎与车身的受力,从而影响车辆运动。
可控的控制量仅仅是控制底盘的行为,其他量可当做控制目标、测量量或者难以测量的干扰量。
环境只能适应,合理的设计制造可以提高系统的上限,合理的控制可以接近这个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