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实践论——我对恋爱的思考
爱者,人生之大事,苦乐之源,幸福之道,不可不察也。
人这一生有许多东西是我们无法决定的,比如气质、长相、父母、亲戚等,也就是古人称之为“命”的部分。而在可以决定的人事物中,从世俗的角度说最能影响我们人生苦乐比例的便是伴侣与工作,这便是易经中说“自强不息”的部分。可以说每一个人从有独立意识起,便在追求快乐,只是追求快乐的方式以及是否意识到自己在追求快乐各有不同。比如说有一帮人以吃酒、赌博、嫖娼、吸毒为乐,我说这些快乐虽能以快乐为始,却无法以快乐为终,为什么?吃酒吃多了,健康出问题,乃至情绪不稳定对工作家庭都要有坏影响;赌博赌多了,到头来不输个精光是不肯罢休的,以至于最后搞得精神崩溃;嫖娼嫖多了,家庭关系也怕是形同陌路了,最后妻离子散也很正常;吸毒吸多了,人也做了那多巴胺的奴隶,总之最后总要落得个苦不堪言的境地。我的快乐观主要的取决于两点,其一是伴侣,其二是工作。为什么这样说呢?大体上说,凡是社会人都避不开这两点,且这两点从时空角度于人影响最长远。从时间来看,一般人的一生而言,花在与伴侣和工作打交道的时光是最多的,我们的情绪也绝大部分的受这两者影响。从空间来说,我们在职场或在伴侣身旁是比较多的。又为什么说人逃不开这两点呢?譬如有人说恋爱好麻烦,我不打算恋爱,更不消说结婚了,我超脱于世俗的欲望之上。而但凡是人,总会有心理、生理的需求,总要同他人建立关系来满足这些需求,自己一个人是无法自我满足的,这点哪怕是一些名人如东方之司马相如、蔡文姬、虞姬,西方之拿破仑、卢梭、罗素,乃至恶魔希特勒都无法超越,而潜心修行者也多把超然物外作为累世修行的境界,并非一世可达。可见只要是个人,便无法逃避恋爱的课题,既无法逃避那就必须正视它。对工作而言:人类得以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当代社会,人的分工协作起了大作用,所以工作一是人类物质精神文明进步的阶梯,同时也是目前人们谋生的手段,倘若不工作,人要活着也只是一个贪食社会的蛀虫罢了。而人都会恋爱,可恋爱的感受却不尽相同:倘若说一个人有了合适的伴侣,夸张的说他的人生想不快乐,不幸福都难了。有的人说“好”的伴侣我“配”不上,我觉得伴侣生活实在是没有配不配的上这一说,配是虚荣势利的说法,确切的说是双方合不合适的问题。而真有世界数十亿人都没有合适于我的伴侣吗?且看上帝造人,造了男女一对,倘若上帝是有智慧且爱人类的,这男女成对的造必然要满足某些规律,好让双方相互吸引得以共同和谐幸福地生活才是。所以不妨大胆的说只要是人便可以幸福,而幸福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合适的伴侣。
倘若一对伴侣25岁结婚,直到75岁离世,这50年时光,两个人都会一起经历。我们都希望这50年时光是乐多苦少,福多怨少的。那要怎么样实现这个愿景呢?我想一面是修炼自己的身心:对心而言,可以用六个法宝来修炼。分别是:接纳、慈悲、真诚、为人着想、倾听、回馈。有了这六个武器,就可以更容易的建构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而绝大多数的家庭矛盾根源于不尊重、不平等、不被理解、双方不会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欲求;对身而言,人大部分的通过眼睛看人,所以适当的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可以增加双方的好感,谁不喜欢帅哥美女、身材精致的人做自己的伴侣呢?古时候虽有红颜祸水的说法,但只要自己有了前面的六个法宝,这红颜非但祸不了,还要得福呢。另一面是伴侣的选择:我们唯一能决定的是谁做我们伴侣的问题,这个选择一旦确定了,那么伴侣的性格,爱好,行为习惯,我们与之相处的方式等等也都随之确定了。所以与其说我们希望和伴侣在后期磨合性格矛盾,不如说一开始就选择一个合适自己性格的人做伴侣。(事实上我们无法直接改变他人——人内在的改变只能发生于自己的内心)自己这一面看,对于修身而言,我们可以在操场、健身房进行;而对修恋爱之心而言,最有效的便是在恋爱场中进行,也就是切切实实的去谈上恋爱。要知道屏幕上、小说上、他人口中的恋爱总是片面的、且感受也是不真实的,如佛门所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恋爱滋味究竟如何,是苦是甜,总是要亲自去品尝才知道的。
恋爱说实在的是一门艺术,它并不是每个人一上手就可以顺风顺水,双方幸福共度余生的。我们希望恋爱或婚姻的关键词是:爱情、信任、尊重、支持、亲密、宽容。而大众事实却往往与之相反:冷漠、怀疑、轻视、嘲笑、疏离、不宽容成为了家常便饭。为了避免这一现象,为了获得幸福人生,必须要有合适的恋爱观作指导。实际上把握好恋爱中的男女关系,处理好一些问题,乃至最关键的选择伴侣的问题都是需要正确经验的,这把我们导向和谐关系的经验要怎么得来呢——唯有实践。有的人会认为看一些男女恋爱手册,恋爱心理学也可以得着好的经验。我认为这些二手经验是靠不住的,说它靠不住是因为在没有自己切实经历所感受的基础上,它们终究只是空中楼阁而已,在关键时刻是起不了作用的。那么对于恋爱的实践,从认识的大体过程上举例说来:两个人a和b在都没谈过恋爱的时候,对恋爱的看法都只是停留在头脑中的,是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感性认识。而5年后,a建构了5段亲密关系,b却仍是没有一段亲密关系。这个时候看,a在5段关系中经历了相识-相恋-冷淡-分手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a已经产生了许多对恋爱的真实感受,这些感受最初还是主观上的感受,不足以促使a的恋爱观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倘若a能够对于这些感受进行思维的加工,也就是反思和总结它们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那么可以说这些感受都变成了a在建构亲密关系中的养分了,也就是a对恋爱的认识从最初的感性认识经由思考的功夫跃进到了理性认识。比如a失恋后细心的复盘了整段恋爱的过程,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他明白他之前的做法稍有欠缺,而下决心要改善自己的身心,以便在下次达到和谐的结果。如此a带着过往的恋爱经验进入了下一段亲密关系,便是他把理性认识服务于恋爱实践的过程,如此循环往复,a的恋爱观便经历了初具雏形到因不断恋爱失败而总结原因对其进行修正加工而有了具体方向和内容的过程。可以说经历了这些实践,而a又是一个愿意反思总结的人,那他一定已经从一个不知道亲密关系是什么而跃进到清楚意识到亲密关系对自己的意义以及自己适合怎样的人了,这就是实践对于a恋爱观的作用,吃一堑长一智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再看b,因为他没有恋爱的实践,也就是没有同任何一个人谈恋爱,所以他对恋爱的认识始终停留在臆想阶段,连感性认识阶段都没有,要知道这些臆想究竟不是事实,是根本靠不住的。因而b始终没有恋爱的感觉材料来让他做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总结反思功夫,如此b的恋爱观始终没有真正建构起来,所以他对于亲密关系的认识还是停留在稀里糊涂,道听途说的程度。
可以说每个人都通过生活相处认识了对方,同时也加深了对自己的了解。一个人最初会说“我也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到后来他会说“我知道恋爱对我而言是什么了,我也知道我适合什么样子的人了。原来我以前渴望的东西根本就不是我内心真心想要的”。基于这样一个对双方认识不断加深,而幡然醒悟、自我否定的过程,人们便发现了当前的亲密关系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也就真诚的对伴侣道出心声并做出分手的决定,进而踏上了寻找新伴侣的旅途。
基于认识依赖于实践的观点,以及恋爱乃是决定人生幸福与否之大事的观点,我的观点是应当鼓励多谈恋爱。当然前面提到了,想要获得幸福和谐的关系,对亲密关系的反思总结以及对自己这一面的改造功夫也是不可或缺的,倘若没有这个功夫,动物式的求爱便只是毫无质量的轮回,只是一个被生理欲望驱动的奴隶而已,谈100次和没谈又有什么区别?要知道对俗人而言,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必然源于精神和肉体平衡而产生的愉悦。只追求肉欲的享受,就像那些沉溺于毒品的人一般,不过是注射器中几毫升液体的奴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