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战线:中山灭国之战背后,赵武灵王与齐、秦两国外交博弈


本期话题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吞并位于赵国腹心之地的中山国。和赵国强大的军事力量相比,中山在战国时代只能算是一个二流国家,其自身的力量不足以抵御赵国的侵略。
但是长期以来,中山一直利用齐、赵两国的竞争与矛盾从中渔利,背靠齐国以与强赵抗衡。为了拆掉中山国的这个大后台,争取齐国的支持,赵武灵王可算是费尽心机了……


胡服骑射让赵武灵王的手里终于有了一支战力强悍的新式车骑,那接下来,赵国对外扩张的第一枪又要在哪里打响呢?事实上,在胡服改革开始之前,武灵王已经对信臣肥义发下了宏愿:
“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史记·赵世家》
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就像一根尖刺哽在武灵王的喉咙口,拔掉中山的事儿他已经琢磨很久了。

武灵王为什么这么处心积虑地想要吞并中山国?
我们不妨看一看地图:都于灵寿的中山国从中部嵌入赵国的腹心,将赵国的版图挤压成一个危险的哑铃形状。两片主要领土邯郸和代地之间只能通过壶口以及漳水沿线的崎岖孔道保持微弱的联系。不先吞并中山,邯郸无法有效地向北方投送军力。遑论征服东胡、林胡和楼烦,就连保障代地的边境安全都成问题。
相比于兵强马壮的赵国,中山的国力军力俱为有限,在当时只能算作一个中等国家。但为了对抗赵国的兼并,中山一直背倚齐国,利用齐、赵之间的竞争与矛盾给赵国制造麻烦。
公元前377年,赵敬侯曾一度尝试攻略中山。赵军与中山先后在房子和中人展开激战。在强齐的帮助下,中山不但成功地守住了这两处战略要地,而且转守为攻,进兵围困赵国的鄗邑,导致鄗邑几乎失守。
武灵王说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曾经态度坚决地表示过胡服骑射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向中山报复鄗邑之耻: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逺可以报中山之怨。”——《史记·赵世家》


要彻底解决中山问题,文章得从齐国做起。对此,赵武灵王是否已有预案?答案是肯定的。我注意到,在《赵世家》所列胡服骑射的大事编年中有这么一条看似蹊跷的记载:
(公元前307年)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即林胡于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
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髙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楼缓曰:“善。”——《史记·赵世家》

司马迁的编年显示,这是赵武灵王第一次将自己的变法计划和盘托出。众所周知,肥义才是武灵王变法改革的主心骨。可武灵王首次对旁人袒露自己的变法计划却不是向肥义而是向楼缓去说的,楼缓这个人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赵武灵王召见楼缓的10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97年,楼缓当上了秦昭王的丞相,并在此后的两年中执掌秦国相权。这个赵国政坛著名的亲秦派人物于公元前306年——即胡服骑射的次年——出使秦国,他的出使正是受到了赵武灵王的直接委派。
武灵王派楼缓去秦国干什么呢?《战国策》载:
魏败楚于陉山,禽唐明。楚王惧,令昭应奉太子以委和于薛公。主父欲败之,乃结秦、宋之交,令仇郝相宋,楼缓相秦。楚王合赵、宋、魏之和卒败。——《赵国策·赵策四》

《战国策》的作者说楼缓出使秦国后,主政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依靠他拉起的齐、韩、魏三国军事同盟,于公元前298年联兵伐楚,在重邱大败楚军,斩杀楚将唐昧。
抵敌不住的楚怀王准备以太子为质向齐国表示屈服。一旦楚国投入齐国的怀抱,势必壮大齐国主导的军事同盟,这对赵国攻取中山十分不利。为了破坏齐、楚两国的联盟前景,武灵王凭借自己曾经扶立秦昭王的渊源,把楼缓推上了秦国的相位,再拉宋国入伙,组成另一个军事同盟以与齐国竞争。
从这里去观察,为了收服中山,赵武灵王最初的盘算应该是借重秦国的力量来制衡支持中山的齐国,而楼缓正是执行联秦政策的关键人物。
在胡服骑射正式启动前武灵王第一时间召楼缓相商,说明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将整军经武与攻取中山做成一揽子计划,通盘进行考虑的。


但是,赵武灵王制定的联秦政策并没有被贯彻到底,因为国际形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就在伐楚行动结束后不久,齐国又联合韩、魏西征秦国,叩关函谷,开始了与秦国长达3年的鏖战。此时与秦国有同盟之名的赵、宋两国都阴持观望,按兵不动。
赵国的亲齐派政治家富丁趁机向武灵王作出了联齐以图中山的建议。富丁派司马浅向武灵王进言:
“我约三国,而吿之以未构中山也。三国欲伐秦之果也,必听我,欲和我。中山听之,是我以三国饶中山而取地也;中山不听,三国必絶之,是中山孤也。
三国不能和,我虽少出兵可也。我分兵而烁孤中山,中山必亡。我已亡中山而以余兵与三国攻秦,是我一举而两取地于秦、中山也。”——《战国策·赵策三》

富丁的意思是,孟尝君率领三国联军顿兵函谷关下,伐秦之战已然陷入胶着。他要想打破僵局,夺取胜利,就不得不争取赵国的援手。我们不妨将计就计,告诉齐国人赵国可以加入联军作战。
但要想赵国全力以赴,齐国必先解除赵国的后顾之忧——要么,齐国联合韩、魏向中山施压,迫使它同意与赵国割地议和。如其不从,齐、韩、魏三国就断绝与中山的外交关系,将它孤立。
按照富丁的判断,齐国说服中山割地议和的可能性很小。一旦三国宣布与中山绝交,赵国独吞中山的机会就来了。吞并中山之后,挟得胜之兵与三国伐秦,赵国或许还能赶得上瓜分秦国的末班车呢。
鉴于此前楼缓在魏国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外交活动都没能成功离间齐、魏邦交,专倚秦国来制衡铁板一块的齐、魏、韩联盟,在短期内很可能无法为赵国带来丰厚的回报,倒是富丁的计策让赵武灵王看到了迅速灭亡中山的可能性。
因此武灵王果断决定接受富丁的建议,改换门庭,加入三国伐秦的阵列。

为了打败死对头秦国,齐湣王忍痛牺牲了中山这个小兄弟。他的釜底抽薪让让赵军进攻中山的脚步变得轻快了起来。
根据《战国策·赵策四》的记载,趁着齐国等三国联军伐秦的当口儿,赵军大举越过中山国的国境线,长驱直入,进抵滹沱河畔。坐落在滹沱河上游的中山国都灵寿随即暴露在了赵军的兵锋之下,灭国的丧钟已经为中山敲响。对赵国吞地自肥心怀狐疑的齐湣王派出戎郭、宋突进行外交斡旋,希望能在最后关头说服赵国主动退出侵占的中山国土。
赵武灵王是怎样打消齐湣王的疑虑,成功说服他允许赵国吞并中山的呢?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一书分析说,赵武灵王向齐湣王开出的筹码是燕国。
也就是说赵国以不干涉齐国征燕为条件,换取了齐国在中山问题上的让步,故《战国策》写道:
齐、燕战而赵氏兼中山。——《战国策·齐策》
吞并中山,赵国去除了腹心之疾,从前代地与邯郸之间不绝如缕的危险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扭转。赵国这个沉寂了很久的国家终于翻开了属于自己的最辉煌的那一页。
参考文献:
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沈长运《赵国史稿》
杨宽《战国史》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