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导读--草稿纸1
先验:思维里固有的结构,观念的结构,知识的结构,先于经验,存在于经验之前,高于经验,还使得经验得以可能
(亚里士多德:真理是观念和对象的符合。但在休谟的怀疑论下,确定观念能符合对象的逻辑被击碎,观念只是观念,是个人联想,对象只能存疑,你的这个对象是印象和直觉的集合体,是观念提供的,不是真正的对象,还是你的观念)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康德:观念和对象相符合,是因为对象先符合了观念。根本的是:不是观念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观念。对象也是一种观念,对象观念就是我们自己主观所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的观念当然能与对象相符合。客观的东西,对象的东西,也是主观的东西。主观的东西也可以看做客观的东西,它是按照知识本身的结构建立起来的。
所以人只能通过这套思维结构,来接受经验的事实,来构造知识和构造我们的对象。这个知识体系是可靠的,并不在于反映了外在的对象。外在的对象仍是存疑的,不可知的(可以称为物自体,自在之物)。物自体不可认识,但是可以思考,可以确定它存在,它刺激我们的直觉和印象是有原因的。我们能够感到,只是我们感官中的印象,但是它本身是怎样的,不可知
这个对象是显现在我们的观念中的,它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称之为现象界,即显现在我们面前的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不是物自体(物自体就是本体界)区分了现象界和本体界。现象界是我们通过知识范畴建立的知识之网捕捉感性的杂多
在知识体系中,如果观念符合这个认识对象,它就具有了客观实在性【客观性=普遍必然性】,包含感觉经验的内容(将印象直觉纳入进来,组织成了一个经验的对象)。这种经验的知识不是想改变就可以改变的,知识体系是先天的,先验的,内容包含了经验,不可随意取消。
因果率即使不反映物自体的面貌,但是只要反映出普遍必然性 ,那它就客观的,可靠的。认识的基础,首先在于认识对象符合于这种普遍必然性的观念
知识的可靠性和普遍必然性,不是关于物自体的某种规律,是由人的认识主体能动地建立起来的。但这种论述并没有解决科学知识的根本问题,只是提供了一种可靠性,提供了一个标准,是对休谟的回应。
现象界的存在引出了,本书的总问题: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一切知识都是基于判断的,必须有两个及以上的表象或概念组成,将之连结起来形成一个 判断,才能说这个命题真或假,比如这个花是红的(花的概念和红的概念)。
判断分为三种:先天分析判断(谓词包含在主词的概念中,比如物体是广延的,物体的概念本身就包含广延这个属性,广延可以理解为占据某个空间,所以这判断包含必然性),后天综合判断(谓词不包含在主词中,不是从主词分析出来的。各种偶然的,经验性的判断都属于这种,知识也是从这里来的,可以扩展知识体系,但是不能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先天综合判断(谓词虽然不能从主词中分析出来,但却必然属于主词,因而会对主词的概念进行扩展,比如:一切发生的事物都是有其原因,事物不包含原因;2+3=5,2+3并不包含5这个概念;形而上学中讨论世界有一个开端这个命题,开端不包含在世界中,形而上学包含了先天综合命题,但错了)
现在将【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这个问题分为四种:
1、纯粹数学如何可能 2、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 4、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通过下面的解答要点解决上面的问题:
问题一:先验感性论,问题二:先验逻辑中的先验分析论,问题三:先验逻辑中的先验辨证论,前三种组合成先验要素论,问题四:先验方法论
康德强调我们主观先天的有一套认识结构,只有把握这套结构,才能展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