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红唱腔赏析:《明月重圆夜》

徐天红唱腔
徐天红,1925年9月出生于浙江余姚,十岁进科班学戏,工老生。1940年到上海演出,1943年参加大来剧场由袁雪芬倡导的新越剧改革;1946年组成天红越剧团;1950年参加尹桂芳领衔的芳华剧团,1954年在《屈原》剧目中扮演张仪一角,参加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表演二等奖。1959年随芳华剧团支援福建,1960年调入上海越剧院。
徐天红表演细腻,从生活中揣摩人物的心态和形象,她所塑造的老人形象神态逼真,富于生活气息。如《红楼梦》中的贾政,扮相清秀,仪态华贵;尤其擅长饰演贫民老翁,表演和演唱颇为动人。如《明月重圆夜》中的钟老儿,唱腔苍凉厚重,感情真切感人,在越剧老生行当中独树一帜。
徐派唱腔吸收绍剧顿挫跌岩、高亢昂扬的风格;唱法上运用头腔共鸣,气息充沛,声音饱满洪亮,吐字坚实,气度大方。由于多用颤音、顿音等唱法,故有“抖抖腔”的说法。
徐天红在20世纪40年代灌录唱片,徐派老生腔一时间风行越坛,深受观众欢迎。如《明月重圆夜》钟老儿唱的[尺调腔·慢板],在高亢委婉的行腔中含有沉郁的悲剧气氛;《琵琶记》张广才“扫松”一段绍剧[六字调·二凡流水],紧伴散唱,在起伏回旋、激越奔放的散板唱腔中,将“雪高三尺路不见”“冻得我十指痛连心”的情景唱得淋漓尽致,听了甚是感人。
徐派唱腔的[尺调腔·慢板],旋律性较强,行腔间的顿挫跌宕,颇有特点;[尺调腔·中板]节奏鲜明旋律起伏跨度较大,听来爽朗明快。
唱段赏析:一见女儿如此样(选自《明月重圆夜》)



——摘自连波编著(2013)《越剧唱腔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