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韧性

2019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
正文:
我们常常感叹于我们的文明,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她的漫长,或是三千年,或是四千年,抑或是五千年,她的久远,她所经历的风雨,证明着她无与伦比的韧性。具有韧性,说明这它可变,却又有足够的坚持。这种韧性,虽然虚幻而抽象,却又真实而具体。
文明的载体,是民族。一个拥有原生文明的民族,是伟大的,是光明的,这种成就,足以傲视其他民族。只是,时间是如此漫长,一个民族,在无数的侵略和征服中,总会有机率,抛弃自己衍化出的文明。甚至于,民族被同化,文明也被彻底消灭。
19世纪和20世纪,是欧美如日中天的时代,是西方化蔓延全球的时代。华夏文明在巨大的冲击之下,艰难地走着自我的路。在亡国灭种的巨大威胁之下,民国的知识分子们,想着汉字拼音化,想着换血换种。这些在今天看来不可理喻的想法,在当时却是广受推崇。毕竟,天道无常,变则通,不变则死。在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指导下,一些在今天看起来反常识反理性的想法,都有了实现的可能。
只是,历史,最终会选择自己的路。我们保住了汉字,保住了领土,保住了民族。我们继续使用着夏历,用着筷子,过着端午节和春节,说着自己的语言。
西欧文明的侵蚀,是华夏文明在漫长的历史中,遇到的最大的对手。封建时代的两千年,尽管东亚大陆边疆区的各种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但在文明先进度上面,华夏文明一直是有优势的。因此,这种天然而然的向心力,是非常明显而不可动摇的。只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揭开了近代史的序幕。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不足,军事实力和生活水平的差距,让很多受古老文明熏陶的一群人,自信心彻底坍塌。这种情形,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再一次地出现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
可是,更多的人,依然没有屈服,固执地按部就班做着自己,直到力量对比翻转的那一天。
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正视自己的优点,绝不妄自菲薄。这是刻在我们灵魂深处的坚持。一个有着漫长历史和辉煌过去的民族,与生俱来就有一种骄傲;一个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以及半途而斩的民族,更是具有一种无比的坚韧;一个世俗化而又有崇高理想的民族,更是虚心又善于学习的。
我们的文字,传承了两千多年;我们的语言,分支庞大却又高度统一;我们的人民,分布广泛而勤劳善良。
建国已然七十年,不知不觉已是四五代人了。历史如同滔滔江水汹涌,个人的命运,也只如落叶一般随波而去。只是,一苇尚能渡江,一叶又岂不能先渡己而再渡人?
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构想,一直是文明肇始,到步入现代社会,所有华夏人内心,最真实的崇高愿景。在今天,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美地契合。
虽然说,守得住一百年,未必守得住一千年;守得住一千年,未必守得住一万年。可是,人总不会堕于精神与现实的夹缝之中,做着灰色的游移。总是有一种信念,让我们无视了时间的磨砺,空间的隔离,用手与脚去践行。
因为,这片土地,是我们生活着的地方;上面有我们的族人,同胞,亲友,师长,我们自然而然地活着,自然而然地死去。我们,完整地完成了文明的建构;我们,穿梭了历史和生命的界限;我们,模糊了岁月与灵魂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