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经典《心经》笔记
度一切苦厄
只有學習並去證悟。
般若波羅蜜多。
才能發現自我是空、是虚妄。
如此才能滅度一切苦厄。
人生八大苦
生苦愛別離苦
老苦
怨憎會苦
病苦
求不得苦
死苦
五陰熾盛苦
1)所有的事與物都是處於經常性的變動
何謂空?
我們的地位、我們的想法、我們的財贫都一直在发劝
1)我們身體、容貌、健康、財富...一直在变化
要用變動與因緣的觀點,去看有情眾生和一切事與物
2)所有的事與物我們都無法掌控
想健康?想致富?想長壽?想平安?
3)因缘无法单独陈述 无法永久性陈述
议员不是永远是议员;实力坚强不是永远都赢
何謂空?
空的三個特性
①不停地在變動
②你无法掌握
③一切取決於因緣
自我到底是甚麼?
自我一五蘊-流程-記憶
色(thing)、受(时间、空间)、想、行、識
原來,我,只是被動形成的
◆觀自在菩薩,在一次深深的禪定中,心已契入如如不動的清靜大圓滿境界
◆觀自在菩薩再一次用般若智慧觀.照有情眾生的內在空性
般若智慧
波羅蜜到達彼岸
般若波羅蜜多(Prajnaparamita )
五蘊(自我)中的想,是受出來的的
五蘊(自我)中的想,是受出來的的
印地安人如何定義價值和社會地位
◆西方社會認為人有多少價值,常取決於你自己擁有什麼?尤其是財富與資產
◆印地安人則認為:你有多少價值,取決於你付出過什麼,你為族群、為大家奉獻過甚麼?犧牲過甚麼?
五蘊的思想世界,極為貧乏與幼稚
◆我們「對五蘊的認同」,「對自我的認同」這個偏.差,才是問題所在,這就是幻象(maya),就是苦的源頭
◆我們與一種更偉大的、超乎尋常的力量連結著,這個宇宙的中心有著偉大的佛性,而且無處不在,不屬於知覺世界。
那磨我們五蘊的咼想也就是自我的遇想
再讀心經
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不異空,色即是空
正確認識生命的實相色空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你才是真正傳奇,才是不可思議的科技
觀銀杏本性如何控制開花、落葉、結果?
「腸細胞」大約2~3天就更新一次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命名、分類、描述表面現象就是科學
◆學名Ginkgo boiloba
◆屬於銀杏門、銀杏綱、銀杏目、銀杏科、銀性屬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①所有的法(Dharmas)都是以空為特徵,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②不是污穢的、但也沒有完美無瑕的概念
不是缺損的,也不是完整的
佛陀對臨終者的說法一自我與生死
◆我眼非我,我耳非我,我舌非我,我身非我,我意非我。我所見,非我,這所聽,非我,我所嗅,非我,你不是身體
◆我所覺知、所觸摸、所想,皆非我。
◆我非景象,亦非聲音,非芳香,亦非思想,非美味,亦非意識
◆我非屬大地,亦非天空,我非風,非水,亦非住於我心(五蘊僅是記憶)
①錯將波浪當成自我,卻不知大海才是你
②凡人錯看了生命實相,以為五蘊是你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生,不能使我存在,死,亦不能使我被消滅,我的存在不依賴生死,亦永不會受其牽絆。我微笑,因我從未生,亦永不死。生不會使你存在。
人錯將雲朵當成自我,卻不知天空才是你
人因為「分別」的概念而產生垢與淨
擺脫三名的束縛,海闊天空
◆名牌,只是個符號。
◆名人,則多半只是在極短的期間中,專長於某個領域有所表現或是被報導。
◆名流,則是一群較先掌握社會資源分配的一群人
◆沒有了垢與淨的想法時,人才會回頭觀照自己的生命
名牌也只是一個符号而已
長風萬里送秋雁,生命無需過多的形容词
◆一棵樹道不道德?野雁是罪人還是聖人?
生命既不是缺損的,也不是完整的
◆生命不需要增、減的道理,◆生命並沒有要「一定要成為甚麼」?
◆只有拋開所有「應該的、必需的、應當的所有概念」
◆用天真來看,用不知道來看生命,心靈的寧靜就此發生
◆道,可道,非常道
就是说生命它不是有什么缺损的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空中無五蘊、無六根、無六塵
六根:眼——色 :六尘
耳——声
鼻——香
舌——味
身——触
意——法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尽
當空性被理解,愛取有斷滅,無明因此止息。
鹿野苑初轉法輪-四聖諦
佛陀說明了苦、苦的生起、苦的止息、和滅苦之道。如果能照見五蘊皆空,虚幻不實的自我消失,苦集滅道自然也就不存在。
當思維只落在金錢時,美已不復存在
光明與黑暗無法並存
空性不可能和五蘊並存,如光明與黑暗
色境-錯看生命的實相
空性 五蕴
佛性——————无法并存——— 自我
(真理,无法定义 (有生有灭
无法学习无法描述) 分别.执着
妄想)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堙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墨礙。無墨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藐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性,本來就存在,不是得到甚麼智慧
◆它是覺知,並不是發現了「特別的智慧」
◆它是一種洞見,它不是一種「成就」
◆並不是去「得到任何東西」
◆也不是我「將會從它得到某些東西」
◆沒有要「達成」
◆也沒有「沒有達成」
無門之門
◆找尋,你將永遠找不到,因為每一個找尋,都是起心動念,會讓你離開自性
◆不要敲門,因為你的敲門是一種欲望,一個要求
◆沒有人能穿越無門之門,放下這個念頭,但,路,四處都在
◆不找尋、不敲門、不要求
有情眾生的佛性,一直都在。
法不是問題,也不是答案
你,不是記憶,記憶是死的東西,記憶會產生一個結,稱為自我(五蘊)
法,沒有要問甚麼,沒有要回答甚麼,沒有要達成甚麼
心經談罪礙
菩提薩堙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置礙,無置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置是網罩,礙則像路中有石阻礙
置:網罩的意思, 一大堆無明與煩惱像網子包捆住我們的心,讓人不得自在。
礙:礙是阻礙的意思,人心的最大障礙就是執著、分別、妄想。
一旦墨礙,恐懼就霸佔了你的心
恐懼會一步一步趕走你的平靜:
1)剛開始我們會過度想像:面對問題只想像最糟的狀況,於是啟動了恐懼的循環
2)接著恐懼會讓人動彈不得,讓我們朝錯誤的方向加速前進
3)最後恐懼霸佔了我們的心,我們開始忘了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真理,不可能來自恐懼
無墨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①人認知五蘊皆空,就無墨礙,能斷除愛取有,就會遠離錯誤認知生命實相的五蘊,煩惱與恐懼自會遠離,恐怖也將止息
②涅樂是最後達到解脫與永恒的喜悅:
1)去喚醒
2)去覺知、去發現
3)去點亮它、去照見
龍王女授記
①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②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在沒有概念之中去感受佛性的在
①佛法,沒有辦法用「知識概念」來談論,佛法不是膚淺的從您望中解脫,因為,從「懲望中解脫」也是一種欲望
②自性,原本就超越所謂的概念
③沒有形容詞、沒有名詞、沒有動詞田沒有動機,沒有目的
④單純只是簡單的存在,就蘊藏無窮的奥妙與美麗
①揚諦揚諦:是去和到,揭諦有「經歷而超越.J的意思,度過去,度過去,積極地度過去!
②波羅揚諦:「波羅」即彼岸,「波羅揭諦」就是大家一起積極地經歷而且超越它到彼岸去!
③波羅僧揚諦:完全地超越它到彼岸去
④菩提薩婆訶:「菩提」是正覺的意思,而「薩婆訶」是大圓滿、大成就的意思,這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圆滿智慧的全部
自己五蘊自己了,自己悟
去經歷它,去超越它!
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
◆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須心行。不在口念。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
◆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地圖可以指引方向,但不必因此崇拜地圖
美國《華盛頓郵報》世界10大奢侈品
◆生命的覺醒和開悟
◆一顆自由喜悅充滿愛的心
◆回歸自然
◆享受屬於自己的空間和時間
◆身體健康和內心富足
◆感染並點燃他人的希望
生命自有其難以窺探的奥秘
佛性,強而有力的存在
學佛何用? IQ、EQ還不夠嗎?
人不能缺少生命的智慧,一個沒有擁有生命智慧的人,就很難擁有質樸的外表和高尚的氣質,當然,生命的質感也難以窺見。即洞见
敵人千軍萬馬,兵臨城下,你獨守空城
野火燎原,四面楚歌,四周哀鴻遍野
只是我們自己和自己對峙
無城也無馬,無人也無火,菩提本無樹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十九章.假真並觀
佛言
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三法印,也是心經的法義要點
①诸行无常 ②诸法无我 ③寂静涅槃
佛陀會帶走祢的一切,但還給祢另一個真實的祢。
願汝所向皆吉祥
◆兩商人供養甜奶粥和去皮甘蔗
◆佛陀祝願商人:
◆願汝所向皆吉祥
◆一切財寶悉充滿
◆吉祥遍汝左右手
◆總汝身形是吉祥
◆所求財寶自然至
◆以吉祥鬣為首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