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欧啊聊莆田鞋第二期:莆田阿冒鞋史
我们在第一期聊过,在87年开始莆田给数个大品牌代工,当时国内的原材料市场还处于空白萌牙层面,所以当时鞋材原料基本都是品牌方提供,当时的品牌方为了防止生产中出现残次品,导致产量不够的情况,通常给工厂的配料是超出实际单数,一般会在1:1.1左右。比如说要1万双鞋,会给到1万1双的配料。 等工厂生产的产品经过检验,达到品牌方所需的订单量后,多余的次品早期作为福利或低价卖给员工,剩下的配料多数工厂自行处理,比如说10000双的单,配11000双的货,在生产到10500双的时候,检验合格10000双,那么不合格的500双次品跟500双的配料多数会留给工厂. 这个就是之前很多鞋贩说的尾单,原单,确实有过,不过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现在早没有这个东西了,现在也没人炒这些概念了吧 当时有人看到商机,于是便收集这些尾单货,然后4-6折价出售,销量火爆。尾单货太爽销,需要更多的量,于是代工厂当时就出现了工人联合管理故意使坏,使产生的报废次品率大增,从早期的不到半成,到后面报废率过2成,时间一久被发现了这个漏洞。于是台商要求,所有的次品和报废鞋都要销毁,当时的销毁的方法是斩断,直接拦腰一刀斩成两断。 刚开始的时候台商监督比较严格,严格要求一斩到底,后面日子久了渐渐监督比较放松,就有工人开始操作斩鞋的时候,面断底不断,只斩断鞋面,大底完整,等台商走后再把鞋面缝合,这个叫做”断鞋“,断鞋的存在时间比较久,9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02.03年还有看到。当时靠近莆田的福州就有很多,如果有那些年在福州生活过的可能都有遇到。 尾单货没了,之前尝过尾单货甜头的人放不下这么大的商机,品牌货这么爽销,现在没有尾单,我们为什么不自己生产,最早的莆田阿冒鞋就是这么来的,时间大概在90年代初期。当时做的还不多,相对来说当时知道消息人还比较少,门槛相对也比较高。 那个时候做的有一种是之前曾经接过代工单的代工厂,或者是代工厂里面的人出来办的厂,熟门熟路轻车上路,这时候有个问题有不少原料、配件、标牌是由品牌方提供,怎么办,当时经过几年的发展,莆田已经具备一定的鞋材配料市场,有些配料是可以找到大体相同,有些没有办法也可以勉强,这种在当时是属于品质高的。 后面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个巨大的利润,但是自己跟品牌方代工厂没有交际或者交际不深,那么就自己随便拉起的小作坊小私人厂,这里面有些跟代工厂里面的人勾搭,在一个约好的时间节点,由代工厂里面的人把鞋扔出来,拿去开版加工,有些根本就是自己臆造品,只是加上品牌LOGO,一样爽销,因为当时信息闭塞,很多人没考虑过这是臆造鞋是假鞋。(关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现在的莆田一样有很多的臆造品,随便做的鞋,只是加个品牌LOGO,一样可以卖的很不错,现在都这样,更何况信息极度不透明的30年前) 我在第一期里面说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国外订单锐减或消失,不少老板跑路、鞋企倒闭。当时拿不到工资的工人,拿不到货款的供应商瓜分了工厂机器材料抵账。那个时候有机器,有材料,有工人,但是没有单,怎么办,最赚钱的方法就是做仿鞋,于是当时很多下岗的管理或者工人纷纷拉起队伍办起了小作坊做仿鞋,莆田阿冒鞋迎来了第一波高潮。 但当时由于国内网络销售时代还没有开始,实体销售当时主要是工厂---批发商---运出销售。范围小幅射面有限,而后续的一两年当时做仿鞋的厂多了很多,竞争变大,大家都开始走精仿路线以避免淘汰,莆田鞋迎来的第一波精仿时代。当时的莆田虽然厂子很多,鞋也很多,但因为销售并不在莆田,所以当时的莆田是没有形成仿鞋交易市场,一般都是工厂直接出库批发运出外地再卖。 网络销售淘宝C2C带来的改变 亚马逊谷歌的出现,让莆田人在00年左右找到了另一个销售途径,网络销售,催生了莆田本地交易市场的萌牙,03年淘宝的出现,C2C的网络模式让入行的门槛一下子降的很低,加速推进了莆田本地交易市场的建立。以前要么你开厂,要么你批发,自己再销售,门槛比较高,淘宝时代你能卖几双拿几双,但这个就需要有个可以随时拿到散货的地方,于是03.04年在莆田的学生街出现了第一批莆田本地拿货的档口,当时只有22家(独家揭露,这个数字从来没出现在网上过)当然这里面的很多家现在已经都退了。 (虽然说的是档口,但莆田阿冒鞋从来没有公开门做生意,从那个时候开始,莆田鞋的交易模式就一直是入夜之前报货,半夜过去一个地方敲门拿货。很多人以为莆田也有像外地各种服装城批发城那样的一幢大楼,然后一家一家莆田鞋的店,你们想的这样莆田从来没有过,这种的前几年在广州火车站旁有,很神奇吧。我遇见过很多来不知道这个事情又跑来莆田找鞋的人,他们往往会搜莆田鞋服城,到了那边才发现那里只是个鞋材批发市场) 06年的时候,国内人工上涨,很多台资工厂转移东南亚享受人工成本低、关税优惠,莆田当时余下的生产力很多也投入到仿鞋大军,随着人员增加,原来的学生街交易地区已经满足不了,转移到了安福,但交易模式还是没有变化,还是入夜前报货,半夜去一个位置拿。 当时主要还是C2C这一类的网络销售,一个网店卖的款式一般不多,单款量多,拿货款式固定,所以销售结构多为:货主---档口-----卖家-----消费者,结构相对比较清楚。后面随着贴吧,虎扑的兴起,渐渐有人在那上面带货,利用QQ之类的方式交易,但没有形成影响结构的战力。 微信时代带来的改变 12.13年随着微信的普及,莆田鞋又引来了新的改变,C2C时代,拿货人卖的款少拿的单款量大,当时的档口也比较固定这家卖这些,那家卖那些,微信的一个特点是即转即卖,不用选款,不用养链接,不用刷销量就可以成交,导致当时卖家个人卖的鞋款疯狂增加。以前可能一个店只会上十几二十个链接,可能只有3.5个款有主要销量,比如说一天卖5个款,这里面有的一天十几双,有的一天3.5双(淘宝时代不刷单是很难有销量的,而一般一个店不会去刷很多款),那他最多只要找5个档口,如果里面的鞋款相近,可能只要1.2个。 微信则可以一天就上20款,天天可以上,不用刷单可以卖,但出的货量就比较杂,就出现了比如说同样是一天卖30双,淘宝的只要找一两家,微商可能需要找十几家拿,工作量大增,非常麻烦,因为后面拿货不是在一个地点,早期的时候是相对比较集中的,后面政府一直查,一查就散开,交易就变得越来越散,后面是在2X2公里的大范围内,范围大,每个档口的到货时间也不统一,拿货变的非常麻烦。 这个时候有些档口就做出改变,不再拘束于以前的货,更多的接触货主,比如以前只卖空军,现在别的款也接,可是有的时候微商报上来的单量一款只有一两双,两三双,大货主是不大愿意接这种活配送上门,这个时候又催生了放货这个行当,由他去货主那拿货,再拉去档口那里,承上启下,交易的模式就变成:货主---放货----档口----卖家---消费者,当然这个里面的顺序并不完全固定 后续的一些如快手,抖音还有其它的直播,给了莆田鞋另外一种销售方式,没有对产业模式造成改变。 下一期我将跟大家分享莆田现在阿冒鞋的工厂,生产,成本,销售价格和里面各种故事。关注我,懂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