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引论》导读 复旦大学公开课 (全46集)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及其著作
1 两个称谓
心理世界的牛顿:奠定了心理世界理论的基本规律
心灵的哥伦布:发现了内心世界的新大陆
2 弗洛伊德的出现,人类改变了两个基本看法
人如何对待理性:即无意识的发现,推到了理性主义对人的看法,人的心里世界主要是无意识,潜意识。
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性行为:即把人归为非理性,又把非理性归结为人类性的行为,即无意识。人类的幸福和完成和性的关系密切。改变了人类传统道德主义观对性的看法
推导了道德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座大山。
3 弗洛伊德(1856—1939)
出生于奥地利弗莱堡一个犹太商人的家庭。他从小就希望可以把一切事物还原为最简单的因素的欲望。
在弗洛伊德漫长的一生中,由一种单纯的生活习惯而慢慢地发展成一种思想方法和世界观。
他从小就对性有浓厚的兴趣。
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最开始研究脑解剖和精神病理学。
后来到巴黎,在夏尔克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精神病的心理因素。“人为什么犯精神病?”
1886年2月,回到维也纳,开了私人诊所,与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布洛尔合作,这个私人诊所专门治疗歇斯底里,1895年,两人合作出版《歇斯底里研究》,后来两人观点不同,分道扬镳。
弗洛伊德对待爱情既严肃又富有激情。
在他的研究过程中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应,后发表了《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精神病学》、《性学三论》坚定了精神分析的基础。
弗洛伊德的两个著名学生:荣格和阿德勒
1910年发表《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还有《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运动史》、《超越快乐原则》、《文明及其不满》、《群体心理学》、《自我的分析》、《自我和本我》
1933年,希特勒(禁欲主义者)宣布弗洛伊德(犹太人)的著作为禁书,并下令加以焚毁。
1939年在伦敦去世
精神分析从一门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发展到了一门研究无意识过程的科学,在美学,艺术,文化等非医学领域也起了很大的影响。
二、精神分析学的历史演变
①精神分析最初只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与技术。即认为精神病是一种心病,需要“心药”来治疗。
最初精神分析治疗精神病的基本理论:使患者从盲目的潜意识的支配上升到自主理性的支配。
②“精神分析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首先是指一种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
③1910年发表《精神分析引论》以后,精神分析从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和技术发展到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发展的哲学。“弗洛伊德主义”
⑤阿德勒提出了“个体心理学”,荣格提出了“分析心理学”,这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出现了分裂。
⑥弗洛姆发展出了“新弗洛伊德主义”,原弗洛伊德主义只强调心理因素对人的作用,忽视了社会文化对人的作用,“新弗洛伊德主义”恰恰就是补充了第二种
⑦从“新弗洛伊德主义”中又衍生出了“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精神分析引论》的地位:是弗洛伊德前半生研究和发现的归纳与总结,也是他新的研究的起点。
精神分析学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前提
自然科学前提:①19世纪,在精神病医学研究里占统治地位的是机械唯物论,即认为是生理机制障碍,后经过大量的临床实验表明,很多精神病人的生理机制并没有问题,人们开始寻找心理机制的问题,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应运而生,弗洛伊德受到布洛尔和夏尔科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强烈影响。
②达尔文从生物学角度看待人的倾向,人的本性是被注定的,决定论观点。弗洛伊德受其这方面的影响。
③赫尔姆霍兹学派的能量学说,弗洛伊德把能量的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了心理学研究之中。“力比多”在生本能(爱)和死本能(攻击)的分配。
哲学前提:
④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世界由非广延性的精神实体“单子”组成,单子中活动和能的中心,一个单子的微觉合成许多单子的统觉,个别的小水滴声音已不可闻(单觉),无数水滴汇成波浪澎湃的声音除了耳聋者除外都可听到(统觉),由此出现了无意识和意识的等差观念。
⑤赫尔巴特的意识阈(域)理论,被排除在阈以外的观念是无意识的,一个观念要冲出阈限上升到意识,必须和现存于意识中的其他观念适合和一致,不一致的观念不可共存,观念之间存在冲突,它们为了在意识中得到实现而进行激烈的斗争,他把因与现存意识中的观点相冲突而被排斥于意识之外的观念称为“被压抑的观念”。
⑥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
叔本华和尼采要求哲学摆脱外在的虚妄世界的引诱,回归到内心世界,弗洛伊德受到了当时叔本华尼采思潮的影响,吸收了叔本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
三、弗洛伊德的两大发现
弗洛伊德在发表完《精神分析引论》后将这心理学的两大发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后期的理论已经演变为一种哲学理论“弗洛伊德主义”
1 弗洛伊德的第一个基本发现: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
意识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理分离的部分活动。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室。
无意识与意识的区别
a意识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教化的过程。
补充:康德的哲学就是在研究后天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无意识不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而是人与生俱来的。
社会教化致使我们的与生俱来的东西被压抑,而意识成了表现出来的东西。
b无意识在心理世界所占的比例比意识大得多。
c支配意识的是现实原则,无意识并不受现实原则支配,而是服从于快乐原则,总是寻找发泄的出路,力图得到满足。
d无意识,虽然常常被压抑着,使人忘记它们的实际存在,但却对我们的精神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被压抑的无意识会大量消耗我们的精神能量,一旦我们的自我弱化了,被压抑的冲动或能量就会以症状的形式闯到意识中来。
无意识的主要特征
a原始性(先天的,与生俱来的)
b主动性(力比多充满了主动性)
c非逻辑性
d非语言性
e非道德性
精神分析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探索人的无意识。
补充:前意识:即无意识和意识的中间介质。
例子1:我开车很熟练,看红灯绿灯只需要前意识就足够了。我开车很不熟练,看红绿灯需要意识。
例子2:我写作文,写到一半不知道怎么写了,然后出去玩,玩完后回到教室又知道怎么写了,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停止活动,无意识开始工作并发挥它的主动性,当企图进到意识状态时,无意识就会很快进入到前意识,写的时候又进入到意识。
特点:前意识能理解语言并利用语言,具有象征的能力。
前意识和无意识都属于意识之外。
但前意识又同意识一样,属于理性思考的范畴。
前意识可以称为“描述性无意识”,无意识是“动力性无意识”。
弗洛伊德对失误行为的研究
三种失误行为
①口误、笔误,误读
②遗忘、分心、走神
③误放、误取或失落物件等
过失的实质:
过失是两种不同意向互相牵制的结果,其一是可称为被牵制的意向,另一个可称为牵制的意向。
过失是有目的的有意义的心理现象。它们是两种不同意向互相牵制的结果。
失误在于无意识情况下引发错误。
结论:从人的失误中可以证明无意识的存在。
弗洛伊德对梦的研究
①梦是睡眠中的心理生活
②梦是对于睡眠中的刺激的反应方式
③梦不是一种躯体现象,而是一种心理现象
④梦是无意识心理现象的自我表演
⑤梦是被压抑的欲望(力比多)的满足☆
总结: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曲折的实现
弗洛伊德把梦境分为两类
显梦:梦境本身
隐梦:无意识(隐梦通过改头换脸,乔装打扮以后进入梦境中来)
隐梦成为显梦的过程(梦的工作)
①浓缩(把无意识当中的欲望加以浓缩)
②置换(指东道西)
③象征
④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