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剪刀上,凝聚了1200位老人的孤独

年过完了,门上的对联还很新,年轻人却已踏上离乡打工的征途。
短暂热闹的村子,又恢复了昔日的冷冷清清,留守老人,期盼着下一个团聚的新年,也盼着大庆早点来。
大庆是山东临沂的理发师,全名叫让永庆。在美发店,他是吉米老师,村里的老人就喊他大庆,他更喜欢大庆这个名字。
从2020年4月开始,大庆为临沂市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免费理发。近两年的时间,他一共服务了1200多位老人,走过临沂下辖区县的80多个村子,行驶了3万多公里。
从最初的被质疑、拒绝到如今的被信任、依赖,大庆也成为治愈系的理发师。他剪去老人的华发,也剪掉他们沉寂生活的灰暗,为孤独的老人,带去一点温暖。
“这个孙子不孬”
“爷爷,我给您理理发吧?”
“中,你看着整,理啥样都行”。
这是大庆与74岁黄爷爷的对话。年前,他去平邑县枣梨村给留守老人理发,从村口遇见,到理完头发,前后只用了15分钟。
这是大庆与老人之间的默契,他懂老人要什么。
然而,大庆并非一直这么顺利,他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去给留守老人理发,被拒绝时的情景。
“爷爷,您这头发长了,我给您理理发吧,不要钱”。
“不要钱?为啥不要钱?”。
“我是来做公益的,免费给老人理发”。
“免费的?免费我也不理”。
看见老人眼中的疑虑,大庆本想继续劝说,可老人直接甩开他,去地里干活了。
第一次被拒绝,大庆并没有气馁,被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老人,接连拒绝时,他感到沮丧,“做好事,也这么难吗?”
复盘被拒的原因,大庆归咎于沟通方式不正确,“如果一开始不说理发,或者说理发只要3块钱,兴许他们更容易接受”。
他换了个方式与老人沟通,先聊天,聊到开心时,再趁热打铁,“爷爷,我是理发师,干了十多年了,水平不错的,您这头发长了,我给您理理吧”。
感觉眼前这个小伙子挺真诚,老人便同意了。听说不要钱,还邀请大庆去家里吃饭。那天,他连续服务了10多位老人。

临沂下辖3个区、9个县,每次出门,大庆就拿出手机地图,随机挑选一个村子。老人们起床特别早,大庆去得也早,5点多从临沂市区出发,6点多就能赶到村里。
一到村口,他就背上塞满理发工具的大黑包,拎着一个小马扎,直奔田间地头,趁老人干活休息的空档,就帮他们理了头发。
去的次数多了,老人们都认识大庆了。还有村委会知道大庆在义剪,便给他打电话,邀请他过去给老人理发。最多一次,排了20多人,大庆连中午饭也没吃。
村里的老人就给他拿面包、牛奶,但他不舍得吃老人的东西。遇见固执的老人,理发非要给钱,大庆就说,“是单位派我来服务的,每天必须完成固定名额,您这是在帮我呢”。
“这个孙子不孬”,听见老人的夸奖,大庆就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觉自己这手艺,都更有价值了”。
当有人问他,做这件事到底图什么?或者有人质疑他动机不纯时,大庆很少解释,他明白,自己图什么。
大庆在快手有个账号,记录着给老人理发的日常,有很多粉丝也被大庆的善举感动。

一些临沂的同城老铁,还给他发私信,要跟他一起去村里给老人服务,去陪留守老人聊聊天。
“我又多了1200个爷爷奶奶”
大庆喜欢跟老人聊天。
他说老人拽着他的手唠家常,总能让他想起爷爷。大庆的爷爷是留守老人,而他,也曾是爷爷带大的留守儿童。他不太记得奶奶和外公、外婆,他们很早就去世了,大庆的记忆里只有爷爷。
1988年,大庆出生在安徽芜湖。
9岁那年,父母养螃蟹赔得倾家荡产,便去上海打工还债,留下大庆跟着爷爷一起生活。
那时候,他们住的是土坯房。冬天,四面漏风的房子,特别冷,可爷爷总会按时起床做饭,从未让大庆饿着肚子上学。
早上5点多,爷爷蹑手蹑脚地起床,小声地跟被窝里的大庆说,“我上灶头去了,烧锅煮饭,你再睡会儿啊”。
中午放学,爷爷会炒两个菜,然后就站在村口等大庆回家。“他就站在那儿,一直等”,大庆不想让爷爷等他,可爷爷很固执。
下雨天,爷爷就顶着大雨去接他,自己淋得透湿,也不会让孙子淋到一点点的雨。
读初二那年,爷爷早上突然起不来了。他给大庆一块钱,让他自己买包子吃。“那时候,一块钱能买4个包子”,大庆放学回来,会留两个,带给爷爷。可饭量很大的爷爷,却连一个包子也吃不下了。
当时的大庆并不知道爷爷病了,还以为爷爷是太累了。
父母听说老人的情况,匆忙从上海赶回来,带他去县里看病,这一查,就查出了食道癌晚期。
那一年,爷爷69岁,大庆14岁,他们祖孙相依为命生活了5年多。
爷爷生病之前,大庆就常跟爷爷说,“您好好活着,我出去学个技术,等我赚钱给您养老,您就享福了”。
知道爷爷患癌那天,大庆把自己关进柜子里哭了很久。
父母带爷爷去上海治病,医生说,做完手术也就能活半年。他们只好带着爷爷回了老家,病入膏肓的爷爷,瘦得不成人形,大庆也无心学业,只想专心照顾爷爷。
辍学后的大庆想学一门手艺谋生,“学理发吧,学会了,就能给爷爷理发了”。村里没有理发店,爷爷很少去镇上理发,子女又不在身边,他都是随便找人剪一剪。
可爷爷并没给大庆机会,他清晰记得,距离2004年的除夕只有两天时,爷爷病逝了。
“在我人生最需要陪伴的时候,是爷爷陪着我,可我还没来得及报答呢,爷爷就走了,这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现在提起爷爷,大庆依然声音哽咽。
爷爷去世后,大庆去了上海学理发,遇见了师傅李后岳。2005年,师傅想回老家开店,17岁的大庆跟着师傅来到了山东临沂,此后便一直留在了这里。
大庆的师傅是一名退役军人,为人正直,特别孝顺。就像老实本分的爷爷带给大庆的安全感一样,让人感觉到踏实。而吸引师傅的,也正是大庆对父母的孝心。
跟着师傅一干就是18年,大庆从小小的学徒,慢慢干到了技术总监、美发店的店长。
2010年开始,师傅带着大庆和理发师去附近社区为老人义剪。社区里的很多老人,跟着孩子从农村来城里生活,他们不舍得花钱去理发,看见有免费理发活动,还是专业的理发师,就很高兴。
还有一次,店里组织四个理发师去罗庄区的一个村子义剪,大庆发现那里有很多留守老人,比起住在城里的老人,他们更需要帮助。
给老人理发时,大庆似乎看见了爷爷,那种无法弥补的亏欠和遗憾,在那一刻得到满足。
“好好活着,日子还好着呢”
每次给老人理完发,大庆都会给老人照张相。
起初,只是想给自己留个纪念,后来发现,很多留守老人,一辈子也没照过相,就特意买了相纸、打印机、相框。
拍下的一张张照片,记录的却是留守老人的寂寞和心酸。
去年,大庆在河东区凤凰岭街道王家斜坊村给老两口理发,本来要帮他们拍张合影,可老人非要单独拍一张。

“等以后老了,走了,就搁在那上头”,老人解释道。
每次给老人照相,大庆都很开心,可这张照片,却让他心里五味杂陈,让大庆更难过的,是两位老人的不幸遭遇。
老两口都是78岁,他们唯一的儿子曾在凤凰岭中学当老师,33岁那年,儿子下夜班回家,不幸遭遇车祸离世,儿媳妇也改嫁了。那时的他们,才60多岁。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让老母亲不堪重负,不久就得了脑血栓。听老伴提起英年早逝的儿子,奶奶又抑制不住痛苦,泪流不止。
比起失独老人,子女在外打工的留守老人,似乎还有些盼头,毕竟,留守二字也意味着,还有可以守候的人。
但老人们实在太孤独了,看见大庆就一直跟他聊天,什么都想跟他说。大庆就问,“是不是想孩子了?”,老人们连说,“不想,不想”,可聊天的内容,字字句句离不开孩子。
“我儿子在城里打工,一个月能赚好几千,他说过年就回来了”,“再过几年,我也去城里生活,就能跟孩子在一起了”。
理发的时间很短,一个人最长也就20分钟,但聊天的时间要超过一个小时,大庆把大部分时间用来陪老人聊天。

在大庆的眼中,住在临沂山区的老人,比住在村里的老人更寂寞。房子散落在各处,相距很远,附近连个聊天的人也找不到,那种孤独,如同眼前的大山,无穷无尽。
“过三年,我要活着,你还来啊,我还给你晒柿子饼吃”。
独居山脚的老人,透过半开的铁门,与大庆挥手告别,说的是时间,表达的却是期望。
80多岁的老人,头发几乎掉光了,大庆没给她理发,陪着老人在门口坐了一会儿。

老人的老伴和大儿子都已去世,孙子时常会来看望她,给她买吃的和生活用品。
一个人生活的老人,还在卖水,赚生活费,她说,自己就是闲不住。年前,大庆又去看望老人,给她买了一顶红色绒线帽。
接触的老人多了,大庆见过了太多人间苦楚,最让他心酸的,是一位90多岁的奶奶。
本该被人照顾的年纪,却独自照顾着9岁的重孙女。

老人住的房子破旧不堪,里面堆满了杂物,一口大黑锅,盛着吃剩的大米粥,斑驳的墙皮,却贴满了奖状,那么耀眼。
“我老了,只能像养小狗一样,拉扯她长大”。
老人说,女孩的奶奶去世了,妈妈改嫁了,父亲给别人当了上门女婿,“这该走的不走,不该走的都走了”,老人话语酸楚且无奈。
从床上挣扎着坐起来,老人揉了半天伤腿。因为上梯子取东西,摔坏了腿,她只能拄着拐杖,佝偻着身子走路。
大庆给老人和女孩买了衣服、鞋,给家里买了大米。听小女孩儿说没吃过汉堡,又带着她买了汉堡。
大庆知道,自己所能给予的,也就这么一点点温暖。而面对一些对生活了无生息的老人,他连温暖也送不过去,那种无力感,最难受。
去年,在刘家黑墩村,大庆帮一位爷爷理发,想再帮老人刮刮胡子,却遭到老人的拒绝。“我也活不了几天了,就不刮胡子了”。
老人是不完全意义的留守老人,因为还有一个大儿子,在村里居住。但他选择了独居,理由是,年纪大了,不想拖累子女。
87岁的老人,身体并无大碍,心态却非常不好。他在昏暗狭小的屋子,一个人做饭、吃饭、洗碗,然后就坐在门口发呆,日复一日,过着郁郁寡欢的孤独生活。
每次遇见对生活无望的老人,大庆总要一遍遍地跟他们说,“给我好好活着,这日子多好啊”。
但他知道,这样的安慰苍白且无力,留守老人的生活并不多彩。
除了带孩子,很多留守老人天蒙蒙亮就去地里干活,7点多回家做饭,吃完饭就搬个小凳,坐在巷子口晒太阳。下午4点多,天不太热了,再去地里干活,晚上六点多回家,吃完饭便睡觉了。
还有些老人,身体不好,干不动农活,就坐在门口的大石墩上,呆呆地望着村口的路,陪着太阳东升西落。
与留守老人接触多了,大庆也总结了一些经验:6、70岁的留守老人心态还行,他们没吃过大苦,身体也算健康,心态比较好。75岁以上,尤其80多岁的留守老人,吃过太多苦,挨过饿,身体不好,心里若再有创伤,那种无望的感觉,就很容易抑郁。
日子久了,大庆与老人的沟通能力也在提升。
他知道怎么聊天,能让老人开心,尽管这开心短暂得如昙花一现,可看见老人露出久违的笑容,哪怕只是牵动一下嘴角,他都很有成就感。
大庆很遗憾,以前年纪小,很少陪爷爷聊天,也不懂爷爷的冷清和孤独。如果人生重来一次,他一定有能力让爷爷每天都开心。
可人生没有如果,也无法重来,他只能尽力把温暖送给更多留守老人,让遗憾有个落脚之处。
“我的梦想是开一家敬老院”
让大庆欣慰的是,店里的年轻理发师也被他影响。
他给留守老人理发时,会录视频,然后播放给店里00后新人理发师看,希望能感染他们一起做公益。偶尔,他也会带着理发师去村里。
起初,他们并不愿意去,即使去了,也会抱怨老人身上有味道。
“有的老人没有洗浴条件,一年就洗一、两次澡,还有老人,因为年纪大了,不太愿意洗头”,平时给老人理发,大庆也能闻到老人身上的味道,可他一点也不在意。
看见年轻理发师嫌弃的眼神,大庆有点儿生气,但他知道,这种事急不得,一天天的坚持,一定能影响这些孩子。
慢慢的,这些年轻人就被老人的善良、热情感动,只要有时间,就会主动要求跟大庆去给老人理发。
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
大庆坚信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从未想过放弃,但有时也会力不从心。
父母年纪大了,他把父母从安徽老家接到临沂。大庆还有一双儿女,儿子10岁,女儿3岁,妻子全职在家照顾孩子,一家人的支出就靠他一个人的收入。
疫情之前,大庆的收入不算低,一年至少收入30多万。可理发行业受到疫情冲击,大庆的收入锐减,一年也就收入10多万元。
去年是他最艰难的一年,平均每个月收入8000多块钱,交完保险只剩下7000多。每个月车贷还5000多,房贷还3000多,还有日常的生活支出。
没有钱,大庆就透支,一年的时间,透支了20多万。
尽管日子艰难,但他依然竭尽所能去帮助困难老人,自从开始给留守老人理发,已经花了2万多。
曾经有快手平台的老铁给大庆转钱,但他拒绝了。他说,“去年那么难,我都挺过来了,现在就更不需要了”。
幸好,家里人毫无条件地支持,让他有了坚持的底气。
最近,大庆琢磨着想在快手平台帮老人卖土特产。很多老人赶早市卖东西,凌晨2点多就骑着三轮车去占位置,辛苦却收入微薄。
山东临沂的土特产特别多,花生、栗子、樱桃、草莓、蔬菜什么都有,质量好,价格也不高。
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一年最少服务500个留守老人,为他们理发,有时间就去陪他们。
大庆还有个梦想,等有能力了,就开个敬老院。
他想把留守老人聚在一起,有人照顾他们,陪他们聊天,让老人不那么孤独,也不用活得太辛苦。
敬老院的位置,大庆都想好了,就在临沂下辖的蒙阴县、费县、平邑县的中间搭界位置,或者其他三县搭界的位置也可以。
他说,这样方便附近的留守老人,偶尔还能回家看看。毕竟对于老人来说,故土难离。
“等我老了,也回安徽老家,为家乡的留守老人理发”,大庆笑说,就是不知道,那时候,还能不能拿得动剪刀了。
一个叫We的工作室出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作者:小未
编辑:裴大哥 | 丑橘
图片:理发师大庆(快手ID:daqing19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