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像一个中国人那样思考

2022-04-25 11:59 作者:蝈打的士  | 我要投稿

“像一个中国人那样思考”。有点儿莫名其妙,但确实盘踞心中许久,始终未解。以前我想着“像一个人那样思考”,对比看来,貌似就可以理解了。大概不断诘问自身的人,对天然的身份总有一种陌生感,就不免问出一些废话一样的问题。

初入江湖,天下无敌,再练三年,寸步难行。初入社会,自以为天下的问题都已有了答案,没有什么可怕的。自以为未经沧桑心已老,指点江山,言之凿凿,一身情愁,孤悬世外。几年下来,红尘染身,打开了思考的新地图,——自以为十二年寒窗苦已经洞彻大千,没想到三十岁开始了新的征程。我在生活经历和继续学习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世界,不过,这并不容易。最大的阻碍就在于曾经的思维习惯,那种简单的、深刻的、言之凿凿的思维习惯,既是我的武器,也是我的内伤,我要发挥它的作用,也要减少它的伤害。“像一个中国人那样思考”,是另一件思想的武器,存在于我的设想中,我希望能够像考古发掘一样,从过去的文化尘浪中将她发掘、淘洗、修补、复原。

 

“像一个中国人那样思考”,可以拆分出三个关键词:像,中国人,思考。

“像”,潜台词为“不是”。我认为我的思维模式不是中国人式的,而是非常西式的,正如这篇文章的思维步骤:捕捉关键词,拆分、细化,重新组合。对于写作而言,这是一种非常便利的凑字数手段,且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中心明确;对于思考而言,这是一种看起来非常理性客观实际上特别容易以偏概全的、高度依赖思考者自身素养的思考模式。

事实上,这样的思考模式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存在的,但是,我更习惯于把它称为西方式的思考模式。一方面,这种思考模式确实有很强的西方色彩——标榜理性、科学,实际上偏于极端和唯一性,并且我认为这是西方思考模式的骨架(或者说,这是中国教育普遍推崇的西方思考模式的主流)。另一方面,它只是中国式思考模式体系的组成部分,并且不起到关键作用。

我并没有贬低西方式思考模式的意思,我所厌弃的是抱定这种思考模式坐吃空山、不肯努力的自己。对我来说,西方式思考有非常多的好处。

首先,我是一个十分懒惰的思考爱好者。我非常喜欢思考问题,但是我的生活十分简单、阅历极其有限,因此我不喜欢复杂的问题、情感类问题、政治经济类问题等等。比如,我以前经常把生活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归因到个人懦弱无能不努力,在我看来,如果每个人都靠谱一点,很多问题是不应该存在的。西式思维模式非常适合像我这样的人,简单直白又深刻。

其次,西式思维模式给我带来许多切实的好处。写作文就不用说了,凑字数、有深度、有内容、有思考、扣题,只要文笔没有特别差,基本不会拿低分。学习也变得很简单,用西式思维很容易理解大部分老师讲授的内容。但是碰到偏中式思考的老师,对我来说就是“灾难”了。工作初期也是相当占便宜,很容易就掌握了工作的重点,做事的时候心里很明白。尤其是教辅类产品的组稿编辑工作,西式思维非常好用。——这就与上学期间大量的西式思维老师对照起来了。

而且,西式思维让我快乐。我个人感觉西式思维最开始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总鼓动所有人追求快乐、理想,把个人的幸福置于第一位。我这个人反正受不了这种诱惑。西式思维本身也总是保持很好理解的样子,真的不需要多努力就能熟练掌握,不管多么高深的问题都能变得很简单。人和人之间好像没有思维的差异,小孩子也能看懂量子力学,成人也可以像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

总的来看,我是一个很肤浅的人,我承认。但我也没有选择,因为我的思考模式主要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而中国的学校教育里中式思维一直是长期缺位。在我进入社会工作之前,中式思维的存在感非常弱。西式思维像是普通话,跟所有人都能交流;中式思维则是方言,几乎很难听到,听了也听不懂,说了也说得不标准。那时候,我感受不到第二种思维方式的存在,我以为整个世界都是这样思考的(西式思考)。这种思维模式几乎是无敌的,理解和表达任何东西都可以套用。相对而言,存在感很弱的中式思维就显出一副老生常谈、罗里吧嗦、上纲上线的令人厌烦的样子;毫无存在感的世界其他地方的思维模式就更惨,直接成了野蛮、落后的代名词。(我现在认为这是文化战争导致的局面,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西式思维对我而言真的很重要,当我决定以批判的目光审视它的时候,我感到十分难过,同时也很轻松。西式思维就像是一段无法继续下去的恋情,过去再美好,现在也必须分手了。它对我依然很重要,但不能太重要。因为,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一个热爱生命的中国人。

 

这就是第二个要点,中国人。

这个转折有些意外,但是真实。思维方式的选择与个人身份认知有很强的相关性,当我习惯于西式思维的时候,对我而言我是不是中国人并不重要,我的精神是无国界的。我很少会站在“我是中国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我总是喜欢从人性、全人类、地球、宇宙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的终点往往都是“毁灭”,然后再从“毁灭”倒推现在的人应该怎么做,但结局总是人性的弱点让一切不可挽回。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可以避免“毁灭”的结局。

2014年是我思想转变的开端,这时候我在社会上已经混了三年,西式思维在我的注视下,显出了虚伪的一面。这年的4月,我突然意识到思想的战场必须要扩大了,至少,我不能(做不到了)继续相信我所生活的地方是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地方。这一年开始,我的精神世界已经不是无国界的了。我疯狂地希望中国能够强大起来,中国人能追求自己的幸福,走自己的路。

我记得那时候航母下水了,中国有许多震惊世界的大工程,有科技方面的,有基建工程,有对外合作方面的。以前我从不会关注这些,总觉得那些东西对我赚钱买房过好日子没什么影响,甚至是没什么好的影响。而且这时候我也进入第一个职业倦怠期,感觉这么工作下去看不到一丝成家立业的希望。可是那一年我的想法变了,我想为这个国家出一份力,我的工作热情根本上就源于我无比希望祖国日益强大,我希望中国人走自己的路。唯有强大,才有自由。

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人的身份,也是源于西式思维在我这里走不通了。

我与西式思维的分歧,主要是因为我意识到如果没有足够的实践,只有思考,西式思维一定会进入极端,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至少我是这样的。西式思维习惯于将极端化归罪于人性的弱点,这与中国式思维有强烈的冲突。作为西式思维推广的先锋军,所有西式思维主导的影视作品已经呈现出明显的“绝境困境”。以丧尸类影片为例,在这种末日背景中,西方化的影片习惯于通过人性的多面性制造多重困境,直到人类几近灭绝。类似的影片很多,几乎都指向人性的弱点灭绝自身,这就是我认为的“绝境困境”。这种模式已经走向极端,进一步极端化就难以共情,维持这种极端程度就没有任何突破,于是进退两难。(这两年看外国大片主要是看特效了,内容没有新突破,感觉很可惜。明明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团队,明明世界上有那么多优秀的故事……)

如果从中国式思维的角度来看世界末日,我觉得就会有不同的发展。我最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新冠还没有出现,但我已经在想中国面对大型灾难时不会像西式影片那样。中国本身就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像丧尸啊在我看来也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并不是不能解决的。事实上,很多中国人都是从灾难中过来的,也有很多中国人每年可能都会面临一些自然灾害。我并不想预设一个极端的绝境,去谈论摆脱社会准则束缚的人类的丛林法则。这就是把人当动物在研究。我也不喜欢以特殊情境造成的极端环境去定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这已经不是以偏概全,这是在解构文明。新冠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应对是以科学主导,同时依赖高度的组织协调性实现的,强力有效的举措。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的形象在我心里变得非常亲切和伟大。我真切地意识到,中国人让中国模式得以存在,得以发展。不过,那时候我只是觉得中国人跟西方文明大国的人一样优秀,没想到后面的发展,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思想的种子落入现实的土壤,野蛮生长。当西式大片和西方社会重叠起来,分毫无差,不禁令人倍感唏嘘。

我也看烦了西方化的文学影视作品,希望看到不同的思想。

前两年我看了一本书,《失明症漫记》,讲述的是一种令人失明的传染病迅速蔓延后,一座城的人性沦亡。这是诺贝尔文学奖作者的一本代表作。看完之后真的有点儿烦,同类型的作品太多了,简直都快成教科书了。这些书不是在反映人在极端条件下的丧失人性的情况,而像是在教导一些人,你应该如何成为“人”。曹文轩在自己的书里说过,西方文学的评价标准就是“深刻”,但是,深刻能够作为文学作品的主要标准么?所有的西方作家,似乎都在努力地写得更加深刻,他们倾向于小众的、黑暗的、背德的、破格的题材,从其中寻找深刻。但是,任何思想走向极端之后就会灰飞烟灭。当今的“深刻文学”与那些诞生于社会悲剧、两战期间的深刻文学相比,完全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既不深刻,也没有美感。文学意义的“深刻”不应是套路化的象征手法,影射某种文明,然后尽量刻画人性的黑暗。这并不是深刻的本意,这是一种文化战争的方式。同类型的作品,同样的套路,多换几个情境,反复输出。久而久之文化就会只有形式上的多元,实质上没有任何变化。

这个世界的残酷并不一定直接伤害人的身体,但足以令文明湮灭。哔哩哔哩上有许多讲述小国故事的视频,给我一种这样的感觉。我希望文明是多元化的,是能够自主发展的。我的想法很简单:我不想反复看同样的东西。事实上,很多文明内部都有丰富的文化类型,但是文化产品的受众面越广,它就越要求更多人能够理解。所以引进的和输出的文化产品的关键,在于“无国界的思想”。西式思维是很成功的,西式(含日韩)文化产品总能保持形式上的多元色彩,所以很难发现其实质上的共通性,错把它当成多元文化的代表。西式文化产品只有形式多元,实质确实很单一。单一就是一种对文明的湮灭手段。西式文化产品曾经也是多姿多彩的,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人为选择走向实质单一,这是极端化的表现,如果能够去极端化,或许可以恢复活力。这些年中国有很多非常棒的文化影视作品,虽然在整个市场里只是九牛一毛的量,却足以抚慰吾心了。短视频异军突起也是整个世界范围多元文化的机会,感觉文化的战场变得热闹起来了,着实令人热血沸腾。

文化的体认就需要所有人都有登台的机会,当大家站在一起,差异就会显示出来,就会传达一个信号:文化是有国界的。不同的文化都需要得到尊重,都有发展的权利,都属于创造这些文化的土地和人民,应当由他们选择和处置。我是一个中国人,所以我的想法变了,很正常。

 

中国人如果只教只学西式思维模式,可能中式和西式两种思维模式都会走向崩溃。

中国人中有很多用西式思维学习工作,用中式思维生活社交,这是一种不自然的状态。而且,中国人所运用的“西式思维”和“中式思维”都是有先天缺陷的,不是本来的。“西式思维”缺乏孕育环境,“中式思维”缺乏成长环境,前者显示出超越人性的理性,后者表现出与时代脱节的迂腐。理性和迂腐一点儿都不矛盾,就是思维本身的分裂导致的。只有我们系统习得西式思维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发展中式思维,两种健全的思维模式才能形成互补,融会贯通。

是个人都会思考,但是“中国人的思考”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个人的思考,而是中国这个整体在发展变革过程中所形成的的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是涵盖了所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诞生的故事、思想、文明、历史的思考。

首先,这是一种数千年来一直在演变的思考。这是很难得的,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延续至今而不中断的文明,只有中国。中国人的思考,数千年未曾中断。

其次,这是一种有生命土壤的思考。中国人的思考不是移植或嫁接来的思考,她内部所发生的无数次分裂、合流、传播、同化、吸收,都是在同一片土地上进行的,由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孕育的。

再次,这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思考。中国人的思考是随时随地发生的,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无论经历着什么,都有可能进行思考。有的以思考为乐,有的通过思考解惑,有的在思考后行动,有的为思考动情。凡是中国人走过的地方,中国人的思考随着足迹同行;凡是中国人探索的领域,中国人的思考必有结晶。

最后,这是一种能够自我成长的思考。中国人的思考如同汉字一样,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以上这些特点并不是“中国人的思考”所独有的,但是,在我们不大可能系统学习真正的西式或者其他文明思维的前提下,做一个能够像中国人一样思考的中国人,难道不是最好的选择么?无论是情感还是可操作性方面,我都觉得,“像一个中国人那样思考”稳赚不赔。

 

我国历史上,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至今,学习和依赖西方思想的倾向一直没有改变。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思想也出现了战略性的变化,以至于许多学习者不仅难以学到富国良方,还会陷入自恨自卑的思想陷阱,奉西方国家为精神祖国。更可悲的是,当我们意识到这种困境,想要拿起思想武器捍卫精神领域时,会发现那些武器也是西方式的思想所凝练的。我国的许多历史文化学者,是重构中国式思维的先锋军,但他们的武器是西方历史研究方法。我国的许多文艺工作者,包括研究传统文艺的学者,用西式的艺术理论硬套本土文艺,对本土艺术传承的理解复刻了西方的观点。就像范勇鹏老师所说,如果没有西方文献,很多中国的学者什么文章都写不出来。然而这些学者同时又形成一个闭环,相互之间也更认可西方文献,导致本土文献被弃如敝履,原创观点被打入冷宫。

眼下,中国人这个身份体认最强的表现就是文物类节目和汉服文化的热潮,因此我比较关注历史、考古。我曾以为在历史文化研究中,能更容易像一个中国人那样思考。不过,现实情况并不太乐观。我国的很多文物流失海外,我国的现代历史体系和现代考古学科建立也比较晚,受到西方学术的影响比较大,学术懒人庸人也多,日积月累一众学者把中国文化正统给整国外去了。

 

中国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不需要很深刻,也不需要旁征博引,就能把话说透说白了。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在现实的思考中更像一个中国人。学术界、文艺界、影视界对中国式思考的排斥,终将远离大众。

像一个中国人那样思考,是一件非常简单也很难的事。简单在于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这么做,难在于当我们的思考开始走向深处时,总会奔向西式思考的康庄大道。我们用中国式思考生活,用西式思考工作,我们甚至异化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西式的叙事。西式思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没有任何问题,然而,现在西式思考的宣传是全方位的,它以无可比拟之势攻占了学术界的各个领域,每一处都有西式的定义、概念、逻辑,世界上所有的研究都要用这些东西作为研究工具,即使完全套不上也要强行加定语套上。在影视、艺术领域,它牢牢地把控着颁奖标准,它决定了人们能看到什么,也创造了一批忠实的信徒。

像一个中国人那样思考,已经成为一件我不得不强迫自己去做的事。当下,不知道为什么,西式思维的套路化极端化越来越明显,长期保持这样的思维方式,很可能会与现实生活脱节,并且不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尤其是面临学术性的问题时,西式思维非常缺乏美感,所谓的理性也至是一种标准化思维的模板。当代文学中全盘否定人性和毁灭生命的态度,也是我不能接受的。

曾经的西式思维是富有生命力的文明的宝藏,不知何时,它成为一种莫名其妙的武器,这就不可避免地成了具有毁灭性质。无论它是否重回辉煌,我都希望自己能够像一个中国人那样思考,我相信,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不会排斥任何优秀的文化,同时也不会把自己的大脑托付给其他文化。

像一个中国人那样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