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闻人邦英、邦正等三篇
寄闻人邦英、邦正等三篇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2分)
【甲文】寄闻人邦英、邦正(一)
〔明〕王守仁
昆季①家贫亲老,岂可不求禄仕?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 □ 虽勉习举业②,亦自无妨圣贤之学。若是原无求为圣贤之志,虽不举业,日谈道德,亦只成就得务外好高之病而已。此昔人所以有“科举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
【乙文】寄闻人邦英、邦正(二)
〔明〕王守仁
①得书,见昆季用志之不凡,此固区区所深望者,何幸何幸!
②世俗之见,岂足与论?君子惟求其是而已。然谓举业与圣人之学相戾③者,非也。程子云:“心苟不忘,则虽应接俗事,莫非实学,无非道也。”而况于举业乎?谓举业与圣人之学不相戾者,亦非也。程子云:“心苟忘之,则虽终身由之,只是俗事。”而况于举业乎?忘与不忘之间,不能以发,要在深思默识所指谓不忘者果何事耶,知此则知学矣。贤弟精之熟之,不使有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可也。
【丙文】论圣学无妨于举业④
〔明〕王守仁
岂特无妨,乃大益耳!学圣贤者,譬之治家,其第宅、器物皆所自置,欲请客,出其所有以享之;客去,其物具在,还以自享,终身用之无穷也。今之为举业者,譬之治家不务居积,专以假贷为功,欲请客,自厅事以至供具,百物莫不遍借。客幸而来,则诸贷之物一时丰裕可观;客去,则尽以还人,一物非所有也。
【注】①昆季:即兄弟。王守仁和表弟闻人邦英、邦正家书往来,甲乙两文是其接连两封回信的节选。②举业: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③戾:违背。④论圣学无妨于举业:弟子钱德洪的父亲担心学圣贤影响举业,丙文记录了王守仁对其的答复。
21. 可填入甲文方框处的一项是( )。(1分)
A.则 B.盖 C.且 D.而
22. 根据甲乙两文文意,对闻人邦英、邦正来信内容不能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流露对是否习举业的犹豫 B.表达期望表兄引荐的愿望
C.提及世俗对习举业的偏见 D.明确树立效仿圣贤的志向
23. 综观以上三份材料,聚焦“习举业者如何成就圣贤之学”这一问题,梳理王守仁的相关见解,用自己的话概述。(3分)

24. 同样是论述学圣贤和习举业的关系,丙文直接立论,乙文则通过对两种不同说法的否定引出自己的观点,请结合具体交际情境评析两者的说理策略。(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2分)
【甲文】寄闻人(复姓)邦英、邦正(一)
〔明〕王守仁
昆季①家贫亲老,岂可不求禄仕?但能(只要能够)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依循自己的志向而尽心尽力做事),不以得失动念(以因成败得失而动摇自己的信念志向), 则(那么) 虽勉习举业②,亦自无妨圣贤之学。若是原无求为圣贤之志,虽不举业,日谈道德,亦只成就得务外(致力于追求外在)好高之病而已。此昔人所以有“科举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夺((强行)改变)志①”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谋划并树立志向:比如求禄仕等)。//求䘵仕与求为圣贤之志并不矛盾,只要立志不夺(患夺志)。
注①: “故科举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夺志”:参加科举求䘵仕,不要担心这会妨碍在成为圣贤方面的努力用功,只担心改变成为圣贤的志向。
【乙文】寄闻人邦英、邦正(二)
〔明〕王守仁
①得书,见昆季用志之不凡,此固区区(谦词,指作者自己)所深望者,何幸何幸!
②世俗之见(从后文看应为:举业与圣人之学相违背),岂足与论?君子惟求其是而已。然谓举业与圣人之学相戾③者,非也。(程子)云:“心苟(如果)不忘(省略:志),则虽应接俗事,莫非(双重否定表肯定)实学(是一种以“实体达用”为宗旨、以“经世致用”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潮流和学说。中国实学思想肇始于宋代,在明清之际达到高潮),无非道也。”而况(更何况)于举业乎?谓举业与圣人之学不相戾者,亦非也。程子云:“心苟忘之,则虽终身由之,只是俗事。”而况于举业乎?忘与不忘之间,不能以发(这二者之间的差别容不得一根头发丝),要在深思默识所指谓不忘者果何事(“不忘”是指什么事)耶,知此则知学矣。贤弟精之熟之,不使有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可也。//谓举业与圣人之学不相戾者,亦非也。只要心不忘志。
【丙文】论圣学无妨于举业④
〔明〕王守仁
(省略:圣学)岂特(哪里只是)无妨,乃大益耳!学圣贤者,譬之治家,其第宅、器物皆所自置,欲请客,出其所有以享(让……享用)之;客去,其物具在,还以自享,终身用之无穷也。今之为举业者,譬之治家不务居积,专以假(借)贷为功,欲请客,自厅事(厅堂)以至供具,百物莫不遍借。客幸而来,则诸贷之物一时丰裕可观;客去,则尽以还人,一物非所有也。//学圣贤如治家,客去物在终身用之无穷,即内化为自身的修养。
【注】①昆季:即兄弟。王守仁和表弟闻人邦英、邦正家书往来,甲乙两文是其接连两封回信的节选。②举业: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③戾(lì):违背。④论圣学无妨于举业:弟子钱德洪的父亲担心学圣贤影响举业,丙文记录了王守仁对其的答复。
21. 可填入甲文方框处的一项是( B )。(1分)
A.则(那么。根据语境,方框前后应为“只要(但能)……那么……”的条件关系。) B.盖(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C.且 D.而
22. 根据甲乙两文文意,对闻人邦英、邦正来信内容不能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B )。(3分)
A.流露对是否习举业的犹豫 B.表达期望表兄引荐的愿望
C.提及世俗对习举业的偏见 D.明确树立效仿圣贤的志向
23. 综观以上三份材料,聚焦“习举业者如何成就圣贤之学”这一问题,梳理王守仁的相关见解,用自己的话概述。(3分)

参考答案:23.(1)树立学圣贤的志向,并且不因得失而动摇(表达出“立志坚定”的意思即可)
(2)不忘学习的目的是得圣贤之道,避免行为产生偏差。(表达出“不忘学习圣贤的目标”的意思即可)
(3)能够将圣贤之道内化积累,转变成自身的修养。(表达出“积累自己的学识、修养”的意思即可)
24. 同样是论述学圣贤和习举业的关系,丙文直接立论,乙文则通过对两种不同说法的否定引出自己的观点,请结合具体交际情境评析两者的说理策略。(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24. 两文都是根据不同交流对象、不同交际目标而选择适宜的说理策略。
丙文的交流对象是弟子的父亲(关注注释④),目的在于消除其顾虑,因而开门见山、掷地有声地表明学圣贤对举业不仅没有妨碍,而且大有帮助,对其认知产生强烈的冲击,鲜明的主张、斩钉截铁的语气增强了劝说的说服力。(消除担心)
乙文的交流对象是作者的表弟,关系亲近,且已树立学圣贤的远大志向,不需要再强调圣贤之学的重要性;作者不避其烦,循循善诱,通过对两种不同说法的否定引出观点,是为了提醒、教导表弟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深思默识,对圣学和举业的关系保持更清醒、更全面的认识,不可有毫厘之差。(解答表弟之惑)
参考译文:
【甲文】家境贫寒又要供养父母,怎么能不去求取功名利禄呢?求取功名利禄而不去尽力认真学习,却是不去做人应该做的事,反而徒劳的去责怪老天没有让自己获得功名利禄,这已经失却了天理了。但,如果能立下鉴定的志向,随着人情事变来穷尽本体良知,不要以一时的得失而动心,那么虽然在做为科举准备的功课,也不会妨碍学习圣贤的学问。如果原本就没有求做圣贤的志向,那么虽然不去考取功名,整日里大谈道德,也只是积养出个「务外好高」的弊病而已。这就是古人会说:参加科举求䘵仕,不要担心这会妨碍在成为圣贤方面的努力用功,只担心改变成为圣贤的志向。所谓「夺志」是已经有志向才会被夺取,倘若还没可以或值得被夺取的志向,那么就不可以不早点去深思、反省为何会没有立志。
【乙文】接到两位贤弟的信,知道两位贤弟志向不凡,这本来就是我对二位贤弟的深切期望。我怎么会这么幸运呀!
世俗那些见识,怎么值得和他们争论?君子只追求那些值得追求的。“做官不是因为贫穷,可是有时候却也是因为贫穷”,古人都这样做,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这样做呢?但是说准备科举考试与圣贤学问互相冲突也是不对的。程夫子说过:“如果心中时刻不忘圣贤学问,那么即便接待的是俗人、经办的是俗事,这无不是经世致用的学问,这无不是道德学问。”更何况是准备科举考试?说准备科举考试与圣贤学问不互相冲突,也不对。程夫子说过:“心中如果丢弃了圣贤的存心,那么即便一辈子听圣贤学问、说圣贤学问,仍然只是干了一辈子俗事。”更何况是准备科举考试呢?不忘圣贤学问,与丢弃了圣贤的存心,这二者之间的差别容不得一根头发丝,必须深深地思考,默默地分辨:这里说不能忘记的圣贤学问究竟是什么内容,明白了圣贤学问的内容也就知道怎么学了。二位贤弟要精益求精,要熟能生巧,不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样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