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驾亲征,到底值不值?

非洲某首脑参加前线作战,却最终重伤不治,被网友X称为“御驾亲征,却不幸死社稷”。那么这里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御驾亲征到底值不值得?所谓的御驾亲征,就是作为皇帝,最低也是王的身份,亲自到一线带兵。参加大战役。御驾亲征有一定的好处。比如等于把最高指挥机关直接用到了第一线。可以集中一国大部分实力参加战斗;御驾亲征时的后勤比较有保证,而且一线的将士比较容易三军用命。但是御驾亲征也有相当的坏处,因为一旦御驾亲征还要导致战败的结局,会对三军士气带来严重打击,甚至对一国的历史进程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有可能造成几十年都翻不了身,甚至有亡国的风险。另外御驾亲征的一个现实风险,就是“御驾”本身会被对手杀伤甚至是俘虏。出现最高层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戏剧局面。

说起历史的上的御驾亲征,自古至今还真不少。比如西方从古代的亚历山大大帝一直到近代的拿破仑,都是喜欢到一线带兵打仗、属于御驾亲征的典型。亚历山大大帝20多岁就已经成就了征服三大洲的伟业;历史评价极高。而拿破仑的屡次亲征,却是常在河边走,早晚会湿鞋。一开始几乎征服了欧洲大陆,但是侵俄的亲征却大败而还。二次复出后,在滑铁卢又被反法联盟击败,最终只能被流放海岛。其实在东方大国,自古以来的御驾亲征从来不缺。比如最早比较可信的御驾亲征记录,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中的历代商王的亲自带兵征讨4方。而更早的黄帝征蚩尤之战,仍然属于传说的范围。到了商代之后,武王伐纣可以说是改变上古历史的一次重大远征行动。武王伐纣时,由于有历史记录员兼职天象观察师专门记载了比较罕见的星象,因此武王伐纣的年份可以相对确切地反推。

这可以算做有较为准确的记载也有相对天文纪年的,比较早的御驾亲征行动。此后由于不论是周王室还是大的诸侯国都有专职史官记录上层的征伐和祭祀活动,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因此周王和诸侯们的亲征活动多如牛毛。直到战国末期,已经成了一个苟延残喘、无关紧要的小诸侯的周王室,甚至还在集资借钱讨伐明显有问鼎之心的强大秦国。结果没打成,队伍就溃散了,导致没法还钱,只能躲在高台上不见债主,这就是成语债台高筑的由来。而这代周王也被称为周赧(楠)王。赧,就是因为无法还钱,因羞愧而面红耳赤的意思。周赧王还知道羞愧,而现代的老赖的脸皮则要厚多了。春秋战国实际上都属于800年周代的延续,既然周王到最后还在借钱亲征,那么诸侯喜欢亲征的则更多。比如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有亲自带兵建立功业的记录;宋襄公亲自打仗,忒讲仁义,结果被楚兵射穿了大腿!但是齐桓晋文宋襄公都是北方传统诸侯,是不敢公然用“御驾”二字的。但是地处偏远的楚吴越,都是冒爵称王。这里面吴王阖闾和夫差都带兵远征过,吴王阖闾就因为在一线受脚伤最终挂了。

短暂的大秦一统之后,刘邦项羽都是很喜欢亲自代表到一线打仗的。其实两人都可以算是战死的。刘邦当皇帝后还屡次亲征,因此有平城白登山被围的危险经历。最终在征讨英布时被流矢射中,不久驾崩。到汉末,曹操和刘备没称帝前也都喜欢到一线带兵。刘备亲征东吴,结果遭遇火烧连营,最后挂在了白帝城。南北朝时候,秦王苻坚带兵60万准备投鞭断流,一举灭亡南朝,结果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一系列成语。而南朝此后有刘裕亲自北伐,气吞万里如虎;更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刘义隆北伐。大约100年后,大隋统一天下,隋炀帝杨广曾经亲自带兵50万横扫草原,一夜之间就在空无一物的大漠上建成一座城池,这实力自然无人敢争锋。于是隋炀帝的远征成了武装大Y行。但大隋的超级好牌最终打得稀烂,不但天下大乱而且游牧人群大举入侵,在一线打打杀杀惯了的唐太宗只能单骑和对手在渭水谈判,结果一人吓退数十万,这风采也确实无双。

然后很快就来了宋朝。出了一个严重不知兵而且还特别喜欢御驾亲征的宋太宗,结果高粱河战役大败,损兵折将几十万,幽云十六州拿不回来,自己还身中三箭,也因此要了老命。有了这个教训,此后的宋朝皇帝,对御驾亲征是相当抵触的。面对主动出击南下打谷草的契丹人,宋真宗本想逃跑。结果被宰相寇准强行拖到了濮阳城前线,宋兵士气大振,打胜仗却签订城下之盟,可见在气势上早就输了。转眼又到了明朝。上位严重有问题的明成祖,也是御驾亲征的狂热爱好者。但是五征漠北,成果有限,基本耗尽了大明战略进攻的能力。而到了此后仅仅几十年的明英宗,则创造了御驾亲征历史上的最耻辱记录,不但几十万大明主力损失殆尽,连明英宗自己都被俘。此后的明代皇帝彻底断了主动出击大漠的念想。不过顶不住出明武宗这种儿戏皇帝,乍看“武宗”这名头,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明武宗有多大的御驾亲征的战绩。实际上是明武宗要亲自带兵平叛,结果还没到,叛军已经投降。明武宗觉得不过瘾,居然下令对方再叛变一次陪着他玩。此后直到康熙皇帝2次亲征噶尔丹,可算是御驾亲征历史的最后辉煌。由此可见,除非皇帝是刘邦、李世民、康熙这类超级大帝,其他人搞御驾亲征,都不是那么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