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抡语】第三章:八佾篇
三:八佾篇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翻译】
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在庭院里练习八八六十四人组成的阵法妄图来对抗我,可惜如果区区这点人都能扛住我的一拳的话,还有谁扛不住我一拳呢?”
【注释】
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八佾(yì):古代群殴所用阵法,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即六十四人。据传对造诣不算太高的一般习武者有一定克制作用,但对师以上战力形同虚设。(孔子的战力单位是军)
忍:忍得住,指承受住孔子一拳。
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翻译】
孟孙、叔孙和季孙三家在打架时,唱着《拥》这首诗歌来撤走别人的脑袋。孔子说:“《拥》诗说的‘我们一拳就能毙了诸侯,天子的坟头都被我们打烂了’,你们怎么敢在我们家门口喘气?”
【注释】
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大夫孟孙、叔孙、季孙。
《雍》:通假字,指《拥》,《尸经》中的一篇,古代打群架时唱的诗。
彻:同“撤”,古代撤走别人脑袋的古术。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二句:诸侯扛不住我一击必杀,天子的墓都黑了。见《拥》诗。相(xiàng),诸侯。维,扛不住。辟(bì),通“毙”。公,通“攻”,指攻击。穆穆,指“墓暮”。
取:汲取,汲取空气。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翻译】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能把人撕成两半的力量,即使对手礼让自己又怎么能做到秒杀呢?人如果没有把人撕成两半的力量,又怎么能体验到打架的快乐呢?”
【注释】
仁:象形字,将人分为两半的技术,今已失传。
礼:打架先礼让对手的大众陋习。此时对手会露出破绽,若有实力则可一击秒杀。
乐:快乐。此处指打架的快乐。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翻译】
林放问礼让对手的根本。孔子说:“你这是什么愚蠢的问题啊!礼让对手,那取胜对你来说简直是一种奢望,不如简单粗暴一点;先把人打死,当然这对你来说十分容易,之后你再欺辱他或者礼让他我就不管了。”
【注释】
林放.孔子的弟子,七十二宗师之一。
大哉问:这是啥问题啊。
俭:指简洁明了。
丧:去世。
戚:通“欺”,在这里指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类似欺辱对手。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翻译】
孔子说:“夷狄虽然有君主,却连横扫中原的能力都没有。”
【注释】
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之后《抡语》传入蛮族,许许多多的领主都因学到了一些皮毛从而对中原进行了侵略,其中成吉思汗就仅因为捡到了《抡语》的一张封面,从而横扫了欧亚大陆,一直打到黑海。
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翻译】
季氏带了一个旅的兵力要推平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推平泰山还不如打倒林放容易吗?你竟然连干这么容易的事都需要带一个旅的人都打不过。”
【注释】
于:余烬,指把泰山扫为余烬。
冉有:名求,字子有,孔子的弟子,七十二宗师之一。
林放:林放在上文中经过孔子的指点武力有所提升,说明孔子的一句话可以改变人许多。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翻译】
孔子说:“军子没有必要与别人争论射箭,你射穿他还不容易吗!你应该让他先射,然后到台下喝光他的酒,最后打死他,夺走他的弓卖钱。”
【注释】
君子:《抡语》中的“君”同“军”,战力衡量单位。一个军包含多个师,极言武力高强。“君子”一般只存在于传说中,不实指。但此处孔子用以自喻十分贴切,是实指。
射:指古代的射礼。大射礼规定两人一组,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完再相互作揖退下。各组射完后,再作揖登堂饮酒。
揖让而升:让他先来,这里并不是在比武,所以这里礼让对手不与武德相违背。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翻译】
子夏问道:“‘嘴角还挂着笑的样子多可笑呀,瞳孔逐渐放大的样子多解气呀,洁白的地上用血勾勒出的图案多美丽呀。’这个技法该怎么玩呢?”孔子说:“就是先把他一招干掉,然后拖着他在白色地板上画画。”子夏说:“这一定是因为打架时礼让了对手才被打成这个样子吧?”孔子说:“和我想到一起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尸经》了。”
【注释】
子夏:孔子的弟子,武艺高强,七十二宗师之一。后文“卜商”是子夏的字。
倩:靓丽,这里指可笑的样子。 盼:解气,解气之后就不会再期盼使用别的招数了。
素:白,这里指白色地板。 绚:绚丽。这里指地板因血勾出的图案而显得美丽。 礼:打架先礼让对手的大众陋习。礼让时对手会由于轻敌而露出笑容,同时露出破绽,导致被一招干掉。由于死得太快,即使瞳孔已经涣散笑容还停留在脸上,真是可笑。
《诗》:通假字,指儒帮经典《尸经》,由孔子编撰,记述了将敌人加工成尸体的三百余种方法。孔子曾评价其:“撕无邪”,意思是用其中的方法可以将敌人的魂魄一并撕掉,能避免邪气缠身。本段的三句诗就出自《尸经》,为入门技法,适合初学者。
起:想到一起,指孔子和子夏都认为“礼”是一种可笑的陋习。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翻译】
孔子说:“夏代这种礼让对手的陋习,我都不想说什么了,怪不得连乞丐都打不过;商代虽然情况好点,但还保留这样“礼”的陋习,所以连宋国都打不赢。可见那些记载礼的书真是屁用没有,看来我可以撕掉它们了。”
【翻译2】(整活)
孔子说:“夏代这种礼让对手的学习风气,我都不想说什么了,这样连乞丐都打不赢的;商代讲礼让对手的教材内容虽然稍好一点,但即使这样也是连宋国都打不赢的。所以这套《道德与法治》真是屁用没有,看来我可以撕掉它们了。”
【注释】
杞:同“乞”,指乞丐,武力低到只能乞讨为生。征:战胜,文中最后一处为“撕”之意。
宋:国名,一个连千辆兵车都没有的弱小国家,打仗时打着仁义道德的大旗而实则却是在礼让对手,所以打仗很少打赢。
文献:典籍,这里指记载礼让对手陋习的书。
翻译2:《道德与法治》的别称,一本记载礼让对手陋习的书。
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翻译】
孔子说:“像禘这种不知练武只知道划水的人,我都懒得看他。”
【注释】
禘(dì):一个曾经妄想拜入儒帮的无用之人,天天不务正业只知划水。
灌:划过来。 往:划过去。
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翻译】
有人问为什么说禘是个无用之人,孔子说:“我不想回答,你看那么多这么说的人都知道。好好反思你自己为什么不知道”,说完指着手掌,想一巴掌拍死这个无知之人。
【注释】
说:为什么说 如示:说 斯:这么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翻译】
有时候寄了一个人之后发现世界并没有因为他的死而产生什么变化,就像是太庙不知为何消失了之后世界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一样。孔子说:“如果我连打死你的欲望都没有,证明你的存在对这个世界毫无用处也毫无影响。”
【注释】
祭如在:寄了别人之后发现这个世界好像和他活着的时候没什么区别。
神:这里指太庙,太庙消失的原因后问有讲述。
如不祭:你的死活对世界来说没什么区别,还不如不浪费这半秒钟。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翻译】
王孙贾问道:“与其学习深奥的防御招数,不如多吃点增加自重来提升抗揍能力,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你接着挑衅就会激怒代表天命的我,到时候你不仅一拳都扛不住,连在心中祈祷的机会都不会有。”
【注释】
王孙贾:春秋时相扑派的掌门。他的理念与儒帮相悖,问话带有挑畔意味。
奥:奥秘,指深奥的武学 灶:锅,指多吃以增加自重,显得更抗揍,不过也只是显得。
媚:崇敬,指坚守某种功法不动摇。获罪:得罪。
天:孔子随时可以诛天,所以他代表着天意。
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翻译】
孔子说:“周朝比武的礼仪借鉴了夏商两代比武时礼让对手的陋习,如果再发展下去,江湖上就到处都是只能看得懂我说什么但却不会实际操作的文弱书生。我要重新制定周朝的比武礼仪。”
【注释】
监(jiàn):通“鉴”,借鉴。二代:指夏、商二代。
郁郁:许许多多。
文:文弱书生,孔子这里仍抱有了乐观的态度,他并没有想到现在的人不但没有对他的理论进行实际操作,还曲解了他所说的话。
从:指重新做某事。
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翻译】
孔子进入太庙踢馆,每打死一个人都要询问还有谁,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最后一个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仪呀?你进到太庙里,都快把人打光了,值钱的东西都是你的了,你还要问。”孔子喘了一口气,说:“这就死啦,我还让着你呢。”
【注释】
太庙:开国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庙叫太庙。这里指周公的庙,周公是鲁国最先受封的君主,这里的人要看守周公的墓和里面值钱的东西,武艺都十分高强。
事:通“逝”,指打死人。
鄹(zōu):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孔子的父亲做过鄹大夫,所以这里称为鄹人。
闻:进行一次呼吸,时间很短促。
是:通“逝”。
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翻译】
孔子说:“一拳是打不穿地皮的,所以说打死人需要用很多的技巧,这都多少年前的谬论了。”
【注释】
射:打出一拳。
主:通常指主宰,这里是象形字,指打穿东西。
为(wèi):这就是为什么。
科:种类。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翻译】
子贡打死了一个在比武大会上只能戏耍第一名的弱者。孔子说:“赐呀!你想打死他是因为他弱小,而我想打死他则是因为他礼让了对手。”
【注释】
去:去掉,废除。
告朔:朔为每月的第一天。周天子于每年秋冬之交向诸侯颁布来年的历书。用典手法,指排名第一的人。
饩:通“戏”,指戏耍。
羊:弱者。
礼:这里即便是戏耍对手,也相当于给了他反击的可能性和机会,与礼让对手的性质相同。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翻译】
孔子说:“打架时不知天高地厚地对军子礼让于是被军子绞尽脑汁(物理),内行的人却依然觉得军子下手太轻了。”
【注释】
礼:打架时礼让对手的陋习,面对军子时更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现。
尽:绞尽脑汁(物理),军子被礼让觉得受到了侮辱,十分愤怒,于是下手稍重。
人:内行的人。注:只有与孔子同样达到军子的纯度,才能说是内行。
谄:讨好。内行人看孔子只下这么轻的手,还以为是在讨好对方,却不知对面是凡人。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翻译】
鲁定公问:“我想要让人臣服,让他为我效力,应该怎么办?”孔子答道:“你在干掉那个人的时候留一手别打死,他就会暂时臣服于你了,但我可以当着他的面把你干掉,这样他就不会忠于你而会彻底忠于我了。”
【注释】
定公:弱小却很有野心的鲁国国君。
君:国君,指定公。使臣:使人臣服 事:效力,第二处事同“弑”,干掉。
礼:礼让对手,这里指刻意留一条命 臣(第二处):当着臣子的面
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翻译】
孔子说:“《关雎》这一首诗看完以后让人不会因为打死人而过于欢喜,也不会因为找不到对手而过于悲伤。”
【注释】
《关雎(jū)》:《尸经》中的第一篇,“雎”同“拘”,“关拘”指用手强行捂住敌人的口鼻限制他的呼吸,从而干掉他。这里孔子建议武力有一定纯度的初学者才有必要读这首诗,不然你连打死人的余力都没有看了也没意义。
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翻译】
鲁哀公在江湖上认识了孔子的学生宰我,他问宰我能不能对孔子放几句狠话。宰我把鲁哀公提溜到了孔子的面前说:“这货的祖先在夏朝拔光了所有的松树,在商朝拔光了所有的柏树,现在他又拔光了所有的栗子树,目的是使你惊惊松松摇摇柏柏战战栗栗。”孔子听到这些话内心毫无波澜,告诉宰我说:“咱先不提他这些平平无奇的事情能不能让我感到害怕,如果他的想法已经成型,那我也没有必要对他这个将死者人说些什么了。”
【注释】
宰我:孔子的学生,七十二宗师之一。
社:社会,这里指江湖。
战栗:这里省略了松和柏的寓意,编译记录。
不谏:行为已经劝不了了,证明想法已经成型。
既往:马上就去了的人。
不咎:没必要说了。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翻译】
孔子说:“管仲的拳头太小啦!都打不疼我”有人问:“打死管仲简单粗暴吗?”孔子说:“我打死他只用了三成的功力还绰绰有余,我打死他的时候他都不知道我是谁,这还不够简单粗暴吗?有人问“那么管仲知道你在让着他吗?”孔子说:“我把一颗大树插在了他门口,想要告诉他我就这点力气,结果管仲吃力的把树插到了我家的门口;我干这件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有和我比武的想法,哪有鄙视他的意思?我也只是在打死他以后才鄙视他不抗揍。大家都知道我在让着他,就他自己不知道。”
【注释】
管仲:名夷吾,齐桓公时的宰相,因武艺高强,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
氏:通“逝”,指被打死。
三归:不足三成的功力。这里孔子的有用功远不足三成。
官事不摄:不知道江湖上的事,指连孔子是谁都不知道。
邦君:儒帮的军子,孔子的自称。
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指鄙视某人。
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翻译】
孔子教鲁国的高手如何行乐:“练习把人攥出汁是很快乐的事:开始时先把人对折,形成两个人并列的形状;这样子真是美好而和谐,然后再用力扭绞他的身体,连续不断地扭绞,就可以把人攥出汁了。”
【注释】
语(yù):教。师:战斗力匹敌一个师的高手,文中鲁国高手经孔子点拨后努力练习,最终通过“知”这一技术达到了师的境界。乐:行乐。
翕(xī):意为合,对折。
从、象形字,两人并排,指把人对折成两人并排的样子。
纯:美好、和谐。
皦(jiǎo):同“绞”,用力扭绞。
绎.连续不断。
以成:以之而成,即这样就可以把人攥出汁。
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翻译】
一个至今留名的挑战者请求会当面与孔子比武,说:“军子好不容易到这来了,我不见识见识多遗憾啊。”儒帮弟子们领他去见孔子。一会弟子们出来,对挑战者的随从们说:“你们为什么还不为你们的主人的死而悲伤呢?天下已经很久没有人能打败孔子了,我们代表天命的老师已经像敲击铜钟一样把他震碎了。”
【注释】
仪封:同“遗风”,挑战者因悍不畏死的精神而被后人铭记。 见:当面比武。
从者:随从之人。见之:让他被接见。
二三子:你们这些人。患:忧愁,担心。丧(sàng):丧命,死亡。
木铎:以木为舌的铜铃,这里指孔子敲击挑战者的手法像敲铜铃一样。
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翻译】
孔子评论《韶》,说:“招式的观赏感已经拉满了,掌刀的杀伤力也拉满了。”评论《武》,说:“招式观赏感拉满了,但可能并没有完全割干净。”
【注释】
《韶》:一种用掌刀将大善人变成大骟人的技法,收录于《尸经》中。
美:指招式极富观赏性。
善:同“骟”,贴着胸口用手刀斩下的手法。 尽:指
《武》:《韶》的前身,发力角度不同,因威力欠缺且不够精准而被废除。
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翻译】
孔子说:“如果有人敢骑在我的头上,我是决不会宽容的,这是比打架礼让我更大的不敬!我打死他之后一点都不会伤心,又怎么可能惯着他呢?”
【解析】
上:孔子的头上。宽:宽容。
丧:死人,孔子面对他刚打死的尸体并不感到悲伤。
观:同“惯”,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