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巨细胞瘤的症状、诊断和最新治疗进展

巨细胞瘤(GCTs)是一种良性骨肿瘤,常见于长骨干骺端,特别是近端肱骨、远端桡骨、骶骨和股骨远端。
巨细胞瘤占所有骨肿瘤的4-9.5%,但在颅骨中非常罕见。颅底的发病部位多为中颅窝底部。
虽然大多数巨细胞瘤被认为是良性的,但颅底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可能会引起广泛的局部破坏。
颅底原发性肿瘤根据起源细胞而有很多种,包括骨瘤和成骨细胞瘤、软骨瘤、软骨母细胞瘤、软骨肉瘤、脊索瘤、血管瘤、脑膜瘤和胆脂瘤等。
<不同部位巨细胞瘤的症状>
原发于颞骨的巨细胞瘤的患者通常表现为,传导性听力损失、耳部闷胀感、耳后疼痛和面部肌肉无力。
发生于蝶骨的巨细胞瘤患者则表现为头痛、面部感觉减退、视力衰退和眼肌无力等。
<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对于诊断和发现颅底巨细胞瘤来说,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是非常有用的。
在CT影像上,巨细胞瘤通常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以及膨胀性的骨破坏区,但骨皮质基本保持完好。
然而,仅靠CT不足以鉴别巨细胞瘤和其他相似的肿瘤,如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CRG)和棕色瘤等。
这时,MRI可以通过更高的对比分辨率和不同的序列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巨细胞瘤通常在T1序列上表现为低到中等信号强度,T2表现为低信号强度,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骨扫描也可用于检测巨细胞瘤,其中57%的病例表现为,病变周围的放射性核素摄取增高,但肿瘤中心则有放射性缺损。
<巨细胞瘤的分类和病理特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目前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巨细胞肿瘤:骨巨细胞瘤、腱鞘巨细胞瘤和软组织巨细胞瘤。
这三种肿瘤相似但有明显不同,而发生于颅底的巨细胞瘤属于骨巨细胞瘤。
正如其名字一样,巨细胞瘤在显微镜下观察有巨细胞的特征,虽然这种特征并不是巨细胞瘤独有的。
需要注意的是,巨细胞瘤虽然通常是良性肿瘤,但它们可能具有与恶性肿瘤相关的组织学特征,例如有丝分裂象,肿瘤坏死区域,以及肿瘤内成骨等。
这些特征使得巨细胞瘤的行为难以预测,这种肿瘤可能同时具有“良性转移”和恶性转移的能力。
<巨细胞瘤的肿瘤标志物>
血清酸性磷酸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BB(CK-BB)有可能作为巨细胞瘤的肿瘤标志物,但这两种标志物还未被证明用于评估充分切除或肿瘤复发的有效性。
另外有研究发现,在发生转移的巨细胞瘤患者中,有与白细胞介素-6、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等相关的受体基因扩增。这些基因扩增或许与肿瘤转移存在相关性。
也有研究者在局部复发的巨细胞瘤患者中,检测到更高的端粒酶活性。
<颅底骨巨细胞瘤的治疗>
颅底骨巨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仍然是完全切除,但很多时候完全手术切除并不可行。
对于复发的颅底骨巨细胞瘤,也可采用放射治疗。但有关放疗也提出了一些疑虑,有骨巨细胞瘤经放疗后转化为肉瘤的案例。
化疗在治疗巨细胞瘤方面的疗效有限,但地诺单抗(Denosumab)显示出在治疗骨巨细胞瘤方面的临床效果。在一些关于颅底骨巨细胞瘤的报告中,地诺单抗可使肿瘤显著缩小。
<颅底骨巨细胞瘤的复发率>
根据一项包含了67个颅底骨巨细胞瘤患者的荟萃分析,34名患者实现了手术的完全切除,31名患者为次全切。
结果发现,完全切除的患者中有3/34(8.8%)出现了复发,次全切患者中有10/31(32.3%)出现了复发。
其中,手术全切,但未进行术后放疗的30名患者中有3名(10%)出现复发,
全切术后进行放疗的4名患者中,没有出现复发。
次全切但未接受术后放疗的10名患者中,有7名(70%)出现了肿瘤复发。
次全切但术后进行放疗的21名患者中,有3名(14.3%)出现复发。
因此,次全切和未接受放疗的患者的复发率是最高的,而手术全切和接受放疗的患者的复发率最低。
总之,对于颅底骨巨细胞瘤来说,手术全切且无需术后放疗,是治疗局部病变最有效的方法。这样不仅能控制肿瘤,还能避免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以及肿瘤转化为继发性肉瘤的风险。
但如果无法做到完全切除,则术后辅助放疗也能达到可接受的肿瘤控制。
另外,地诺单抗(Denosumab)也有可能成为颅底骨巨细胞瘤的辅助治疗手段。
文献来源:Freeman J, Oushy S, Schowinsky J, Sillau S, Youssef AS, Invasive Giant Cell Tumor of The Lateral Skull Base: A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Case Illustration, World Neurosurgery (2016), doi: 10.1016/j.wneu.2016.05.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