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方向offer,绝境中的压哨补申

# 基本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英语系
GPA:3.52/4.0
TOEFL:107(R: 29+ L: 26 + S: 28 + W: 24)
GRE: V: 157 + Q: 170 + AW: 4.0
实习:银行总行+互联网startup
获奖:美赛H奖
# 申请结果
Final Decision: MSBA @UCSD($15,000 fellowship)
Offer: MSBA@WFU (1.17); MSBA Fintech Analytics Track @WUSTL (3.11); MSBA@UCSD(5.17)
Interview: MSBA FTA@WUSTL(12.27); MSBA@WFU (12.31); MISM BIDA 16-month@CMU (2.7); MSBA@UC Davis(3.14); MSBA@UCSD (5.2)
前言
我的本科专业是英语文学,大一时就萌生了转专业申请商科的想法,由于当时没有一个清晰的申请方向,我辅修了大量经济、金融和统计方向的课程,构建起了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了解了量化方法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为将来申请商科打下了比较扎实的量化基础。
大二下时,我第一次对未来方向感到迷茫,众多商科方向让我感到眼花缭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在这个时候,我在世毕盟遇到了非常优秀并且有经验有耐心的培训师和mentor,他们为我介绍了金融和商业分析(BA)的课程设置和职业方向,并为两种方向分别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规划。我意识到金融和BA并不冲突,但选择BA能让我具备更加tech的skillset,我也就拥有更加丰富的职业选择,因此倾向主申BA。
紧接着的暑假,我在一家商业银行总行做了一段风险管理的实习,目标是将所学的金融专业知识运用在实际业务中,而在这里,我不仅完成了最基础的数据提取和汇报工作,还有机会尝试用R语言完成压力测试和VaR测算,最后更是有幸得到同事关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宝贵建议。通过这段实习,我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编程,享受利用建模和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我将更加明确了申请BA的目标。
确定目标之后,我根据培训师和mentor的建议进一步补充了申请BA所需的专业知识。我在coursera上学习了C/Python/SQL的编程课程,并在大三上学期去哥大交换一学期,补充了数据分析、数据结构和机器学习等专业知识,又于大三暑期在一家互联网初创公司完成了一段六个月数据分析实习,用R和Python实现了多元线性回归和几种机器学习算法。
迈入申请季,我从未想过我的申请季会如此漫长,也未曾预料过程会如此曲折、BA的竞争会如此激烈。在这场漫长的申请季之中,世毕盟从最初的选校和申请规划,到网申、文书修改等细节,再到申请季后期有关I20和签证的问题,都给了我很大帮助,因此借此机会,用这篇申请总结为我的申请季划下一个圆满的句号,希望可以为因疫情遇到挫折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文转商的经验。
关于GPA
GPA应该是我三维里最薄弱的一环了,自从开始辅修数学和商科课程便直线下滑,曲线以3.5为渐进线不断挑战我的心理承受能力。经过6个学期,我的GPA从第一学期的3.84降到3.52,主要原因是我在大一下学期没能尽快适应辅修课程的难度,导致几门课的成绩不够理想,而心态也随着GPA的变化发生了一些变化,觉得GPA并不是最重要的,给自己施压、学更多更难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这也导致了GPA的迅速下滑,以及我对这种现象的漠视,最后到了申请季发现,自己的GPA对于冲刺的项目来说已经是劣势,而对于匹配的项目也只是不拖后腿的平均水平。虽然如此,我却并不后悔我选择比较硬核的数学和统计课程,因为它们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能够体现我作为一个英语专业学生为转专业做出的努力和对BA方向的坚持,通过选修这些课程体现我对数学、编程和建模的热爱,向admission committee展现我的motivation & aptitude。所以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是,在保持稳定GPA的同时,尽可能地去选择有挑战性的课程,丰富自己的skillset,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贴近committee对理想applicant的画像,向他们证明自己有为该项目做充分的学术准备,在大量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展现出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对这个方向的suitability.
总的来说,我的经历证明了GPA并不是申请中唯一的参考因素,但是在竞争相当激烈的BA申请季,专业和GPA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收到tier1面试,高GPA意味着在所有applicants中处于优势地位,而若GPA处于平均水平,即便在soft skills和简历、文书等方面下大功夫也可能会被冲刺项目全拒。因此关于GPA,最关键的就是找到skillset和GPA之间的平衡,做好取舍。
关于GT
GT是我最不重视却又差点翻车的一部分,作为一名外语学校到英语专业的保送生,英语一直是我的优势,高一本来准备出国申请美本的我有一定的TOEFL基础,而喜欢背单词的我一直都没把GRE放在眼里。然而,就是这样的心态让我在申请季面临着边写文书边考T的窘境,因此虽然听起来非常cliché但100%true的就是“早考GT”,而且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语言功底还可以就可以忽略应试技巧和刷题,否则很可能会陷入申请季迟迟考不出理想分数的困境。
我的考T经历可以追溯到高一暑假,对题型有了大致了解就上了战场,结果首战以81分的惨败告终,但我甚至对13分的听力并不感到意外,毕竟刚做完阅读我就快晕了,4个多小时的马拉松式高强度考试让我对T有了无形的抗拒力。下一次考T是在申请哥大交换时,总分提升到了勉强qualified的100+,但我和mentor都知道这个分数是不够用的,因此在大四开学前又去考了一次,结果考出了和之前一模一样的分数,而这时申请季已经开始了,考位也非常紧张,于是我终于开始重视,向实习公司请了两周的假,集中精力准备后终于考出了理想的分数。
其实说到考T,每一个板块都有相应的应试技巧和备考策略。对阅读和听力来说,我的经验是备考前期集中刷题一到两周,确保稳定28+之后先放一段时间,在考前3-4天再刷一两套找找感觉,考试中一定要concentrate,阅读不要读出声,真正能读进去是不会读出声的,听力不要为了速记而速记,一定要抓住关键信息,要确保自己听懂了同时速记,否则不如不记。关于口语和写作,更重要的是日常的积累,从日常对话的语料到写作的句子结构和惯用表达,都需要有意识地去留意和积累,养成这样的习惯,其效果会比考前死记硬背“托福写作模板”好很多,正确使用机经的方式应该是提前想好语料然后考场半即兴发挥,而不是写稿背稿。总之,阅读和听力的秘诀是熟能生巧,而口语和写作靠的则是日积月累。
和TOEFL比起来,我的GRE经历则容易了许多,时间线大致是集中背单词一个月-集中刷题两周-一战分手。考G最重要的是背单词,可以按照核心3000词-机经高频词-杂词难词的顺序、以每天200-300词的节奏背词,同时每天复习前一天背过的新词,有时间可以多背几遍,记忆的次数越多越好,背到的单词越多越好。关于verbal,词汇题主要依靠词汇量,而阅读题主要靠刷题,所以前一个月集中背单词的效果好坏直接决定了刷词汇题的正确率,建议先过词汇关再刷题。
GT的BA申请中的重要性和GPA是不相上下的,都是属于高了不吃亏但低了一定拖后腿,所以希望学弟学妹尽早准备,注重平时的积累,把英语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掌握正确的备考和考试技巧,祝大家早日和GT分手成功!
关于实习
我一共做过两段实习,1个月商业银行总行的风险管理部+6个月互联网startup数据分析,经历不算多,名气不算大,但这也是我在竞争激烈的数据分析实习岗的环境下做出最大努力的结果,我也从这两段经历中收获了很多hard & soft skills。从我的经历来看,big name不等于好的实习经历,更重要的是在实习过程中能有拿得出手的实际成果,能有机会锻炼丰富自己的skillset,能向committee证明自己有自己尝试BA方向的工作并的确适合这个方向。
给学弟学妹最主要的建议就是为每一段实习树立一个目标,并在和实习团队面试时进行双向选择,确定这段时间要用到什么编程语言和统计模型,是否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大型数据库,不要为了在简历上堆砌实习经历而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水实习”上。举个例子来说,我在第二段实习刚开始时是没有权限使用公司BI数据库的,于是为了搭建管理项目的数据库,我向leader说明了自己使用SQL的意愿并成功开通了实习生权限。所以其实一段实习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实习生自己决定的,尤其是在startup这种hierarchy不那么严格、机会多的地方,一段实习的上限可以很高。
有了这样的阶段性目标,实习对于申请的作用也就最大化了,因为有了目标,也就对每一段实习的成果和收获有了一定评价,不仅可以为寻找下一段有价值的实习积累经验,更为申请季中的文书和面试提前做好了准备,自然而然地对所有实习经历有了归纳和总结,也就有了文书的写作逻辑和面试的回答思路。自己而言并没能够找到多段实习,也是在第二段实习才意识到自己之前并没有最大化实习的价值,也算是有关实习的一点遗憾,所以在此分享给学弟学妹们,希望大家可以提前规划,定好每一段实习的目标,并及时对实习经历进行归纳总结。
关于交换
最初我并没有交换的想法,主要原因是学校提供的交换项目中并没有我心仪的学校,并且无法选择数学、统计和编程方向的课程,不过来到世毕盟之后,我的mentor和培训师鼓励我去尝试独立申请交换这个选择,并在我申请交换的过程帮助我顺利拿到了哥大的交换offer,也让我提前适应了大四的申请季。在哥大的四个月里,我共选择了四门课,分别是一门常微分方程、两门统计方向课程(应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以及一门基本数据结构(C/C++),其中三门课拿到了A,还拿到了身兼JP Morgan VP一职的adjunct professor的推荐信,可以说是补充了很大一部分背景。
交换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这样一段经历最适合选择转专业申请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学弟学妹,它的好处体现在多方面,不仅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的好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利用好office hour拿到有含金量的推荐信,而这段经历也是开拓视野、提前适应留学生活的好机会,将其写在文书中可以展现自己在国际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对缺乏海外经历的陆本同学来说非常有帮助。如果有幸申请到纽约或LA这样的大城市中的学校,交换生活会更加多姿多彩,学习之余还有机会explore a multicultural, multiracial, & multilingual environment,这样的生活在很多中国学生占大多数的项目(包括BA)是有可能体验不到的,所以如果学弟学妹发现自己处于背景不够、在本校选不上心仪的课程,或是想提前体验留学生活和国际环境,都可以积极了解学校官网中的visiting & exchange student program。
关于申请季
我在最初的选校过程中忽略了UCSD MSBA这个项目,tier1注意到USC和UCLA,而tier2只注意到了项目位置在SF市中心的UCD MSBA。补申之前我的申请战绩非常惨淡,不甘心的我用5天时间赶在4.1网申dl前提交了网申,在5.6完成了Kira面试,又在10天之后收到了非正式offer。根据我的申请经历,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大致有以下两点。
首先,申请季中最重要的是保持稳定的心态,戒骄戒躁,要认识到没有什么是一定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保底学校,如果不认真对待文书和面试,也很有可能被拒,而如果申请战绩不理想,也要积极寻求补申的可能性,总结之前项目的经验和教训,集中精力完成最后的补申工作。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心有眼界,机会时常有。
再就是要做好时间管理,根据每个项目每个round的dl提前确定好申请节奏,切忌在短时间内“批量生产”文书,从而忽略了每个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影响了文书和面试的质量。即便是在当今疫情影响留学前途的大势下,学弟学妹也应该提前做好规划,并随时根据政策地变化调整自己的申请策略,我相信世毕盟作为大家坚强的后盾,一定能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关于世毕盟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世毕盟,那就是game-changer,因为它为我本来希望渺茫的文转商申请季带来了希望,帮助我明确了BA为申请方向,从海投实习到申请交换,从备考GT到文书修改,到最后的面试指导和项目比较,世毕盟都为我提供了全面丰富的信息和专业的指导。
来到世毕盟后,我很幸运地遇到了我优秀可靠的培训师和mentor,所以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二位两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学长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什么是BA,明确了BA的职业发展方向,鼓励我去尝试交换,并在申请季为我提供有关简历、文书和面试的悉心指导,也感谢培训师姐姐耐心回答有关网申、签证等细小繁琐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将实习JD推给我,提醒我把握整体申请节奏,更是在我被梦校拒绝后给予我关心和鼓励。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关注的不仅仅是我的申请结果,更是我个人的身心健康,现在回想起来,原来他们已经陪伴我度过了我的darkest hour,感慨之余,真心感激二位的付出!
世毕盟不仅帮助我拿到了心仪的offer,更让我成为了更优秀的人。在这里,我成功从文科背景转到商科,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努力,不断改变自己、突破自己,从最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毫无规划到后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收集信息、自己做决策,从拖延后“赶工“文书到调整心态反复修改文书,世毕盟带给我的改变,我将一生受用。希望来到世毕盟的学弟学妹能好好利用这里丰富的资源和优秀的指导,在疫情笼罩下的申请季调整好心态,最后祝愿每位同学都能收获心仪的offer,实现最后的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