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农民拼命种粮,当时实施退林还耕,现在农民都不想种粮了

我们生活在秦岭山区,山区的田地基本上都是有一定坡度的小块田地。在秦岭山区,有一些山是石质石渣薄土山,这种山上都是人工林或自然林,而少部分土质较厚山坡,一般会被开垦成田地。

大概20多年前,我们秦岭山区的坡坡沟沟到处都是村民开垦的小块农田,那时候提倡退耕还林,但是老百姓种粮的积极性特别高,相关部门各种提倡和禁止开荒种田,也无法阻止村民的种粮积极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百姓慢慢的不再种地了,觉得种地划不来,一年辛辛苦苦种地除去种子、化肥也就几千元的价值收入,这还不算大半年的农民人力投入,所以近五、六年农村的田地基本上都撂荒了。虽然最近几年政府又提倡退林还耕,给农民免费提供粮种,还有种地补贴,但是依然提不起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追其原因,还是因为农村基本上没有年轻了,只有少部分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他们就算种粮,也只能种很少一点。农村现在老年人一辈子勤劳惯了,外出务工也没有用工单位要他们,所以就算种地不赚钱,他们还是会种一点粮。

在秦岭山村,农民煮饭的燃料都是使用木柴,所以在农村经常可以看到老年人从山上或田埂地头收集木柴回家当煮饭的燃料使用。平原地区的农村煮饭的燃料以煤为主,而山区木柴随处可取,最主要的是木柴没有经济成本。

在县城附近的山上,村民会在自己的田地里种很多苗木,油松、银杏树、樱花树等种植的整整齐齐。
山区虽然比较闭塞,但是社会的巨变一样影响着这里人的生活。就像20年前农民拼命的想种粮,退耕还林政策拼命的阻止山区农民种粮,而现在农民都不想种粮,又实施退林还耕。20多年前农村人家家户户都生两三个孩子,那时候鼓励“少生孩子多种树”,而现在农村基本上看不到孩子,政策又鼓励大家生孩子。现在很多农民田中种的林木被铲除,实施农田异地补偿,用了平原地区的耕地建楼建工厂,在山区开荒地补偿基本耕地,真是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

最后,让大家看一下山区的公路。山区的路不像平原地区的道路笔直,到处都能看到盘山公路。山区的农村主要道路也实施了硬化,把泥土路改造成了水泥路。虽然山区农村的水泥路都比较窄,但是基本上主要道路都硬化了,这可能是乡村振兴落实最好的成绩,只是农村人越来越少了。二十多年前,农村泥土路上经常能看到人,现在硬化路上基本上看不到人,偶尔看到一个人,还是佝偻着身躯的老头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