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欧阳修是宋朝第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成就的杰出作家。特别是散文,宗法韩愈,反对浮靡时文;纡徐委婉,明白易晓,独具特色,成就很高。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当时文坛的著名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反对西昆体形式主义的诗风,反对“险怪奇涩”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的先河,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

欧阳修在文学成就
在散文方面,欧阳修散文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内容充实。大部分作品都是欧阳修根据现实感悟有感而发的。他的散文题材多样,除了古文之外,还善于辞赋和四六。他对前代的骈文进行了改造,改用单笔散体做赋,也创造了文赋,增加了一些抒情意味。这个尝试非常成功,对后续宋朝的文赋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欧阳修最著名的一篇散文就是《醉翁亭记》了,这篇文章风格清新,蕴含着大道理,词句优美,备受后人赞赏。
欧阳修的词作风格比较清新,别具一格,其中含有非常创新的成分。他作词,是以传统的创作观念加以清新的改变,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风格。首先,他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善于用词,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其次,他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开拓了词曲的新功能,与柳永的词遥相呼应。
欧阳修的记叙文言之有物,风格多变,即使是像碑文、祭文这种风格,内容也非常充实。例如欧阳修的《丰乐亭记》就运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了滁州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庆历五年春,在滁州的欧阳修写下了这个不朽的名篇——《醉翁亭记》。这首诗的古文艺术已经达到了成熟,但是欧阳修依旧保持着他轻松悠懒的心态,为政宽简,使得官民称之,但就是在这样的执政方针下,滁州被治理的井井有条。欧阳修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朋党论》、《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卖油翁》等,这些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欧阳修一生的成就
虽然这里的“三元”跟后世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三元”并不相同,欧阳修的三元是“监元、解元、省元”,即在当年的国子学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那一年他没有中“状元”,据说主要是因为他锋芒过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否则他可能会成为宋代唯一的一位“连中四元”的大才子了。
他还是优秀的历史学家
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自撰写《新五代史》,你看,“二十四史”里,有两部他是主要编纂者。
他还是个发现人才的伯乐
宋仁宗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科举,我们看看他选出的人才:苏轼、苏辙、吕惠卿、曾巩、王韶、章惇、曾布、程颢、张载……你看,这些人物,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大人物。就算其他不算,仅苏轼一人,也足够欧阳修骄傲一番了。
欧阳修的人生经历
1023年,17岁的欧阳修第一次参加随州乡试(又称解jiè试)。考题为《左氏失之污论》,要求考生评议《春秋左氏传》中荒诞不经之处。欧阳修熟读《左传》,用当时盛行、对偶工整的骈文应试,写来得心应手,却因诗赋押韵不符合规范而落榜。年轻气盛的欧阳修初尝失败的苦涩,夜深人静之际仍无法入眠。在那个月残星疏的夜晚,他又取出了《昌黎先生文集》的六卷残稿。
踌躇满志,会试名落孙山
四年后,21岁的欧阳修再次参加科考,顺利通过了随州乡试,取得次年春天参加汴梁会试的资格。他离开闭塞的随州,来到繁华的汴京(今河南开封),满怀信心地参加会试,却再次名落孙山。 虽然出师不利,但此次汴京之行,欧阳修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决定走出落后的随州,外出游学,博他人所长,补自身不足,并把汉阳(今湖北汉阳)作为此次游学的第一站。欧阳修早年听闻汉阳知军胥偃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就把自荐信与自己的诗文一同呈送至胥偃府上。令欧阳修没想到的是,他没过多久便收到了胥偃的回信。胥偃对欧阳修的诗文大加赞赏。在得知欧阳修家境清苦后,他还热情邀请欧阳修长住知军府,以便专心读书。这样一来,胥偃也能在政务闲暇,随时加以指点。 在胥偃的悉心指导及周围名士的熏陶下,欧阳修的眼界大为开阔,文学水平也是突飞猛进。
一路开挂,连中三元
很快,时间的车轮驶到了1030年。欧阳修没有辜负恩师的精心栽培,在广文馆考试中,荣登榜首。同年秋天,欧阳修又在国学解试中一举夺魁。解试与乡试性质相同,合格者即可参加来年礼部的省试。次年正月,欧阳修信心满满地踏入了省试的考场。此次主考官是素有“太平宰相”之称的著名文学家、资政殿学士晏殊,他出的考题是《司空掌舆地图赋》。毫无悬念,欧阳修在此次省试中又一举夺魁,并在晏殊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之间,连中监元、解元、省元,欧阳修本以为自己能在殿试中喜提状元。遗憾的是,在接下来的殿试中,欧阳修只得了第十四名。欧阳修虽然有些失望,不过也算是金榜题名。而且,他终于可以凭借自己的俸禄照顾母亲和妹妹了,多少还是欢喜的。更加可喜的是,胥偃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欧阳修。自此,胥偃不仅是欧阳修的伯乐与恩师,也成为了他的岳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