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最冤的恐龙,爱偷别人家的蛋?这“罪名”背负上亿年
提起窃蛋龙,相信很多人都被它名字当中所蕴含的贬义所惊叹,毕竟通常而言,命名一般是中立的,不会夹杂感情色彩,可是窃蛋龙却被冠以这样的名字,那么事实当真是这样吗?

首先让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窃蛋龙,作为来自白垩纪晚期的恐龙,窃蛋龙身长只有1.8到2.5米,和大多数个子高的成人差不多,大小跟鸵鸟相仿,具有非常尖利的爪和较长的尾巴,因此科学家们通常推测其运动能力很强,并且具备敏捷的行动力,由于尾巴类似于袋鼠那样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因此认为弹跳和奔跑都属于非常厉害的。

通常而言,物种的命名跟第一次发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窃蛋龙也不例外,追溯到近一个世纪前,窃蛋龙第一次发现是由美国的考察队在蒙古高原完成的,发现它的时候,他正在原角龙的化石附近,而且正好在一堆化石蛋上。
阴差阳错,也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考察队一致认为这条龙正在偷取原角龙的蛋,因此科学家博士就给他取名为窃蛋龙,并且沿用至今。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时隔了70多年之后,又是一位来自美国纽约的古生物学家,找到了完整的恐龙胚胎化石,结果这个胚胎就是窃蛋龙本身的,而且还与70年前发现的压在他身下的恐龙蛋化石是一样的,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当然那些卵压根儿不是原角龙的,而是窃蛋龙自己的,所以这偷吃的结论也根本不成立。
不过肯定有人会问,既然名字有误,为什么不修改呢?这是因为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定,窃蛋龙的名字是不能够改变的。

不过对于为什么当时窃蛋龙会出现在自己的卵上,科学家们有一些推测,从各个方面可以看出来,窃蛋龙跟鸟类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所以它跟鸟类一样,有一些相似的行为特征,比如他可能正好像鸟一样的孵卵,因此当灾难发生时,他恰好维持了这个状态。
无论如何,窃蛋龙都是白垩纪时期最“冤”的恐龙,哪怕名字不能改变,也希望大家都知道,“窃”这件事情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