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妈!这是我的人生》
本书以两个人的视角——孩子的“我”(作为Z世代的主人公)以及“我”的母亲交替阐述。
开篇是“我”对童年的回忆:从小时候“留守儿童”的放养经历,到后来进城里读小学因为跟不上功课,不守规矩,浑身流露的“乡野之气”,叫老师同学讨厌。继而是母亲的自述:坦诚自己对孩子不够上心,有时候甚至大人犯的错最后让孩子承受……整个叙事脉络以“我”的成长过程为主,围绕我在学校的生活展开,穿插母亲的视角来审视“我”的环境,以及作为家长的牵挂和忧心。
在这里面我看到了不同地域之间哪怕相同地域不同政策之间显性、隐性的教育资源之间的巨大不平等。透过书籍我看到了原来先进教育能先进到怎么一个程度,对青少年人格、世界观、方法论的塑造又占据那么大的意义——每个孩子能够拥有一个校内导师和一个校外导师,校外导师都是一些高校任教的老师;课堂上老师会讲一个公式的历史,应用,变形。他指导学生从根认识公式,而不止步于只学会一个公式;对于“我”的素食主义,生物老师给予极大包容,允许“我”不参加解剖课,而是写报告……
我还看到主人公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不是轻飘飘地四处游学,简单的刷简历,而是真真实实地投入思考、实践和精力的结果。她让我明白自己为“心向往之”所做的努力,仅仅只是皮毛而已,缺乏实践地认知和总结,也缺乏深度的思考和追本溯源,所以很多东西仅仅停留在“学”的层面,而现实往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因经过始知难”。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个人的和对环境的审视。环境是我不能控制的,比如说2023届找工作很困难,投的很多简历总是面试无果,笔试无果,甚至简历投了无果。大家都说经济寒冬,我从找工作中感受到求职的艰辛,但我不能深切明白“大环境不好”的含义。直到前几天,看到别人发布说23届是真的惨,去年xxx开放hc是2500,今年给24届开放了10000个……我开始认识到在经济潮水下,我们只是其中的小鱼,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而从个人的角度看,作者让我明白自己真正缺失的东西,相较于他人工匠一般日益精进的技术和对热爱十年一日的坚持,我的付出九牛一毛,我应该做的不是抱怨环境,而是用年岁沉淀自己,打磨技艺,潜龙勿用。
希望我不会被环境所腐化,保持精进,拥有更辽阔的人生。最后附书中引用的王道元的《京师训诫》作结——
须知人之所以生,要以自食其力为根本,以协同尚义为荣卫。所贡献于群众者不啬,斯群众之报施我者必丰。藉势倚权,常与祸构,不可为也。故求其可恃莫如学,势可踣也。学不得而閟也。今学者每期期焉,以学不见用为虑,而不以致用不足为忧,窃以为过矣。不知学无止境,致用亦无止境,有生之年,皆学之日。其受用处,非根器浅薄者所能知,亦非佻达纨绔者所能任也。诸生方盛年,志高而气锐,将欲厚其积储以大效于世耶?抑将浅尝自放以侪同于俗耶?是不可不审所处矣。诸生勉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