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喷涂聚氨酯(脲)弹性体的发展历程

2023-08-01 17:27 作者:晋盾  | 我要投稿

20世纪60~70年代

喷涂聚氨酯弹性体已现雏形,主要用于喷砂室地面和大型钢管内衬。当时的工艺与现在有较大的不同,其异氰酸酯组分通常为液化MDI或粗MDI,羟基组分通常为聚醚或聚酯与扩链剂、催化剂的混合物,两组分的比例没有限制。使用双组分或三组分的低压柱塞泵或齿轮泵式的喷涂设备,采用静态或动态混合方式,原料贮罐需加热到100℃左右。由于设备复杂、造价高、混合效果不佳、工艺不稳定,一直未能得到重视。

80年代以后

随着RIM技术的发展、撞击混合式高压喷涂设备的出现,喷涂聚氨酯(脲)弹性体技术开始发展。该技术最早在德国、美国开发。澳大利亚于1993年引进该技术,日本于1995年引进该技术,韩国于1997年引进该技术,并相继投入商业应用。

在我国,青岛海洋化工研究院于1995年开发喷涂聚氨酯技术的前期探索应用,1997年从国外购进了最新的喷涂设备。


喷涂聚氨酯(脲)技术在国内开发历史虽不长,但由于其成型快速、适应性强、可喷涂厚涂层等优点,受到业界的重视,发展较快,在化工防腐、军事工程、农业、矿业等部门得到了应用。


喷涂聚氨酯(脲)弹性体的发展历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