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弹内部的炸药是如何装进去的?


瀚海狼山过去的推文曾经讲过,无论战争如何往现代化发展,各种炮弹和枪弹,仍然是目前和未来上百年最基础的弹药。全球性的军事大国,往往都有几千万发甚至数亿发大口径弹药常年处于储备中,而且每年还在定量的生产和更新这些储备。虽然最近30年大国之间很少有直接的战争冲突,但是全球的热点冲突和局部战争几乎一天都没有中断过。有些局部战争甚至动辄打了十几年都没有停息,有的中小国家几乎全国都被打的稀烂。通过无数城市和城镇被打成断壁残垣的街景,就知道这些局部战争中消耗的常规弹药仍然数量惊人。虽然当今的战场大多数都在各大国之外,但是局部战争中消耗的武器弹药,绝大部分仍然是几个大国兵工厂的产品。那么有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若深究一下,却不是那么好回答。这就是大口径炮弹的的炸药是如何装到炮弹里面的?
实际上内部装炸药的弹丸不仅仅是炮弹。当代的各种导弹、航空炸弹、鱼雷、水雷、地雷,内部也需要装填各种各样的炸药。他们和炮弹的装药其实有相似之处,只是炮弹相对结构更简单,生产量更大。了解了炮弹的装药过程和注意事项,就知道其他更高端弹药大同小异的装药方式。说到炮弹的装药,其实也和其他军工科技一样,有一个不断技术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到今天也没有停止,仍然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说到创新,首先是炸药本身的改进和创新;其次是炮弹装药工序的改进和创新。威力强大的现代猛炸药基本在19世纪末出现,也就是甲午海战前十几年的事情。而此时各种大炮的发射药也同时改进。用无烟硝化棉代替了使用了几百年的黑火药。导致不论步枪还是大炮的射程几乎全都翻了几倍。无烟硝化棉本身也曾经被用来装填炮弹作为炸药使用。

但是很快又发明了多种爆炸破坏力更强的猛炸药。比如苦味酸、硝化甘油、和TNT ,也就是三硝基甲苯。由于TNT 的爆炸威力和安全性能非常均衡,因此当时英美等国在二战前后逐步大量使用TNT作为主要的装填炮弹的炸药配方。而旧四岛的军队直到二战期间仍然在大批使用老式的苦味酸。苦味酸爆炸性能猛烈,但是有比较强的腐蚀性;而TNT装药对炮弹外壳的腐蚀性相对要轻的多。TNT虽然各方面都比较均衡,不过当代军事技术对炮弹和导弹的爆速等要求更高。在后来出现的更多的高级炸药面前,TNT就不是那么突出了。后来出现的高能炸药比如黑索金、奥克托金、海萨尔PW30等,各方面的性能都大大超过TNT ,因此大量用来装填高级炮弹,或者导弹和鱼雷,甚至直接作为战略H武器的起爆药。
那么TNT和后来出现的各种高能炸药,是如何装入炮弹和导弹内部的呢?这个过程实际上非常专业也非常复杂。拿最简单的普通榴弹来说,榴弹的外壳就是一个铸造或者锻造的中空金属体,实际上相当于一个金属外壳的大瓶子。大多数榴弹的引信都在这个金属“瓶子”的顶部,带有螺纹,需要发射前才把引信人工上螺丝一样拧到榴弹上。当然在工厂生产炮弹的外壳和装入炸药时,都是和引信的生产绝对隔离的。

像TNT等常规炸药,有一定的塑性,将其用蒸汽加热,超过大约120摄氏度,TNT就会变成像蜜糖一样可流动。因此可以在兵工厂的生产线上,像给饮料瓶灌装一样的把热TNT通过机器设备,用灌铸的办法,灌入成排的新生产的炮弹中。灌入TNT的炮弹有个逐步冷却的过程,可能需要好几天才能恢复常温。生产当量比较大的航空炸弹,也会采取铸装的方式。但后来出现的新型高能炸药,不是每一种都可以像TNT一样在高温下融化流动,于是则采用机械压装的方式;把高能炸药一层层的压入炮弹和导弹的战斗部。而最新的装填方式,则是分层压装,或者采取铸装和压装混合的办法。避免炮弹和导弹战斗部的炸药内部出现气孔或者底隙,确保发射安全,发挥最大的火力打击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