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大学》修身功法
-老平-2012-11-6
十月四日在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做了一场儒家《大学》讲座,讲座是由图书馆和深圳儒家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讲座有三部分内容:《大学》修身精义,《大学》三重门,《大学》修身功法。下面把修身功法内容整理如下:
一.内容大要
修身功法源自儒家经典《大学》,《大学》精义可以归结为:一贯,二分,三纲,六步,八目。
一贯指“中”,这个“中”包括意识之中、形体之中和事物之中。二分指内外,格外而知内,修内而达外。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其中明明德是修内,亲民是达外,止于至善是执中。
六步是指知、定、静、安、虑、得,即知目标,定形体,静气息,安心境,虑在外,得于内。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功法主要体现前五目。
修身功法包含了文字,动作,意念三部分内容,对应着《大学》三重门和三种法,即文字门,行事门,心意门和文法,行法,心法。
二.具体操作
1.格物。上肢分别从下方、上方、前方聚合,两掌重叠,男的左手附于右手上,女的相反,是右手附于左手上,拇指相接。这个手势称为中式。含义是:下察地理,上观天文,中为人事。
2.致知。在上述三个动作中,两掌成中式后内收,置于腹前(肚脐和膻中之间,下同),然后沉思片刻。含义是:行而知之,学而知之,思而知之。
3.诚意。中式手缓缓外推,停留片刻后再内收,外推内收走直线,反复三次。含义是:内外一致,诚中形外,心广体胖(胖指大而安舒,读盘音)。
4.正心:中式手置于腹前,开口发“中”音三次,声音柔长低和,然后愣神片刻。含义是:五情未发,思虑未起,寂然不动。
5.修身:(1)中式手外推,上举至头顶上方,再弯腰下落至脚前,然后身体站直,手臂在体前。(2)两手分开外展,至体侧成一字,手心向下,指尖向外,再两手回收至体前。(3)两膝弯曲向下,呈跪立式,躯体向后坐,呈跪坐式,同时两手内收置于腹前,发“中”音三次。(4)上述动作重复三次。含义是: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畅于四肢。
三.几点说明
1.做揖礼。开始和结束时都要做揖礼,做揖礼是两掌重叠,男是左手附于右手上,女是右手附于左手上,手举至额前,弯腰行礼。
2.心身相合。一是理法相合,练习前把相应的功理默念一遍,然后做动作;二是心身相合,练习时集中精神,不想与动作无关的东西。
3.强化练习。上述是基本练法,熟练以后可以增加内容,试举三例:(1)把心手推出后站立不动,以强化定力,可视为后世站桩的发端;(2)细化“中”的发音,从有声音的声诵,变为无声音的默诵和心诵;(3)跪立时加入震叩头部的动作,跪坐时进行思得六步心法等。
儒家静坐心法之心斋坐忘
" 心斋" 是儒家修心养性的方法。
庄子在他的著作中记载了,孔子向他的学生颜回传授" 心斋" 之法的内容。
《庄子人世间》中载: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 无听之以耳, 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 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
气者也,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 心斋也。
" 斋" 就是虚、静之意。
这就是说, 通过调息养气, 集意宁神而达到调心养性的目的。
由专心致志地体察呼吸, 到心息相依, 而无须着意于呼吸, 任其自然出入,而到达听无所听, 想无所想, 止于虚静自然的状态, 这与佛家修炼的六妙法门相似。
心斋也好, 六妙法门也好, 都是以意守呼吸作为入静的手段, 寄心于息。
" 心斋" 的重点在于" 虚" , 什么是" 虚" 呢?
" 虚" 就是排除私欲杂念的心境。
正如庄子所说:" 瞻彼阕者, 虚室生白。"
没有杂物堆积的空房, 自然光明洁净。
思想上没有杂念, 自然也是虚静纯洁的。
所以" 心斋" 的关键,在于志一神凝, 排除杂念。
这和" 守一" 实质是相通的。
" 守一" 的目的同样也是在于消除私欲和杂念, 使精神凝一而不杂。
毫无疑问, " 心斋" 是调心入静的极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