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新文集:书评特辑
我打算写一个精华总结的书评系列,大概是二十篇左右吧。
要说目的,大概就是矫情一下:“浅回顾一下我已经不存在的青春”。
起因的话……
这就要感谢最近的专栏区活动,文豪试炼场8了。它这次改革,有个书评/影评的分区,本来一本正经地参加散文赛道来着,结果正巧就撞见了卡洛·罗伟利大佬入驻b站。点进他的视屏的时候,我听着他说话,就跟突然穿越回自己的高中一样。
因为他的书,真的有给过当初的我久旱逢甘霖的感觉。所以虽然看完书之后就没有再看第二遍,再相逢的时候,我真的有“白首如新,倾盖如故”之后重逢地激动和喜悦。
脑子里拨开开关,当时对于那本书的想法就倾泻而出,几乎不用多加润色。
我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就是说,写一篇文章,完全没细致地思考它该如何起承转合,甚至在你没有完全落笔结束的那一刻,你都不知道会写成什么样子。但是他就是像活了过来,告诉你,他该是个怎么样的人,写着写着,不知不觉收完尾巴,抬笔几乎不用过多润色。
我发现我一谈上书,真的就滔滔不绝,跟中了蛊似的。
可能我是书虫吧。或许是完美继承了我爸的“癖好”,关于我和我爸爸,以及我所谓的“青春”和那些书之间的故事……这一讲,就要从很久以前讲起了。
我爸小时候条件还是比较有限,也不算太惨,至少说他有零花钱。我奶奶曾不止一次地吐槽过,离谱的是,在小孩子最馋零食的年纪,我爸竟然能忍得住诱惑,把每次的一两分钱都凑起来,一毛钱的书他就凑十次,一块钱运气好他能凑个五十次。
我呢,小时候就是完美符合那个所谓的“留守儿童”的概念。我爸全国各地四处工作,我在家里被我的爷爷奶奶还有曾祖母带着。
本来我挺懵懂的,家里面除了三十年前的老电视机(那种喇叭在屏幕两边的电视),就是鸡鸭,某几年还有头猪,周围的小伙伴刚开始就没有能一起玩的。有时候我无聊了,就是只到处翻东西,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好玩的。
我爸的房间最无语,我找衣柜,想看看有没有是什么相册之类的,然后发现衣柜里四摞书,找床底下的柜子,塞的不是棉被那些,还是书。换一个床头柜,我跟你说,还是草率了,仍然是书。
唯一觉得好玩的就是每本书的名字都不一样。
那时候上一二年级吧差不多,刚识字,会查字典,然后就知道了金庸、温瑞安、梁羽生、琼瑶、三毛,还有各种古代探案集,古代兵器集合。书还挺杂的,围棋书和育儿书都有。
我觉得那时候我就是体会到了开盲盒的乐趣。
虽然书上的字大半看不懂,但每一本都不一样,我抽出来一摞,掉出来可能是我完全不知道的类别,这时候我就会很兴奋。
按理说,除了一堆我看不懂不看的书(我也真的没怎么看),我爸也常年不在我身边·,他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我可能也不会有这种毛病的。
但后来事实证明,基因具有不可抗力。
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我也是,零花钱它不香了,奶奶每天给个五角一元,我就都压到文具盒的下层,等钱凑得差不多了,我还真就只喜欢去书店。
那时候小,盛行玛丽苏文学,我就一本一本地凑钱买,钱不够就买连载杂志。今年过年,因为拆迁将近,我爸和我清出了一大堆书去卖,我的玛丽苏和杂志大军们竟然丝毫不落下风,跟他的杂七杂八武侠凑不齐的本子平分秋色,独占半壁江山。我们俩拉了20口麻袋,卖了两百来块钱。结果我爸毫无人权,他的那100被我阿姨没收分给了我弟弟,我的100多好歹拿在了手里。
稍微大一点了,我买的杂志越来越多。
究其原因,是因为每年我喜欢的杂志都不太一样。
本来是看国内玛丽苏小说的《天使.com》,然后看着看着就觉得不好看没劲儿了,又换成高级点的《小说绘》《花火》、《紫色年华》、《飞系列》,漫画从《知音漫客》到《绘心》《绘意》,上了初中的时候,我已经是个成熟的“花粉”,但是这也不长久。后来变成了《课堂内外》《青年文摘》、《青年文摘·彩版》《意林》《读者》一类的摘抄文学读物。没过个半年吧,我又喜新厌旧了。
开始看《特别关注》、《杂文月刊》、《科学Fans》。到了高中,真就国内的杂志已经完全看不下去了。
初中钱多了,因为零花钱变多,所以就有钱买杂书了,诸如后来我可能提到的一些书都是那个时候看的,比如什么《学霸也是人》《三体中的物理学》《柯南·道尔北极探险日记》《达芬奇手稿》等等,还有很多一下还列不完,其中买《柯南·道尔北极探险日记》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本书当时在书店里打了八五折都要六十多块钱啊。
我卖身帮家里全包洗了大半个月的盘子和碗,才从我阿姨那里要到了钱。
不说了,都是泪。
到了高中,更完美了。我爸每月会给我生活费充饭卡,没用完的就全是零花钱。一到16,我就赶紧自己开了银行卡,注册了淘气和叮叮,狠狠地采购了一番。
不得不说,网络是个好东西。
于是我变得豪气了许多,从初中时代的郭敬明散文集、韩寒散文集,我成功进阶到了余秋雨全集、王小波全集、蒋勋全集、极简系列出到哪里买到哪里,还有暂时说不清楚的很多国内外的诗集来着,乱七八糟地杂文也有很多。
今年整理的时候,我爸和我都累得够呛。满脸汗水地抬头,两两相望,举目含泪,一切尽在不言中。
不过也托了整理的福,我那些没处堆只能盘在地上垒起来的书,终于能有地放了。
一不小心我又扯了那么多。
话说回来这个书籍推荐系列的事情,可能大概会穿插一些我对于一些书或者杂志的看法和评价,只能保证相对客观的主观,别杠,杠就是你都对。
顺便说一句,《现实不似你所见》之后,会写《学霸也是人》。
上一次读这本书,已经快是“十年前”了,但脑子里对里面的每个大佬的神奇故事仍然如数家珍,历历在目。
浅透露一下标题可能会有点奇怪。
事先我真的认真想过起什么样的标题,比如这本书的宣传语和定位就是“非典型学霸的往事”。但在如今这个时代,真的学霸遍地跑,我觉得用学霸来形容已经不合适了。可能还是得用“学神”来称呼这一类人。如果不是“火星人”这个称呼不够大众,我就直接加上火星人的tag了。
老实说,b站的专栏区发展了这么久了,文集竟然都不能加tag。检索标准也挺奇怪的,比如我的上一个书评《现实不似你所见》,它在搜索框里搜名字就完全搜不到,明明这个几个字就摆在第一位。
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