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36、《道德经》逐章评注:二十七章

2023-08-27 13:52 作者:喜欢读论语  | 我要投稿

        善行无辙迹(1),善言无瑕谪(2);善数不用筹策(3);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4);善结无绳约(5)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6);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7)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8);不善人者,善人之资(9)。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10)。

【注释】

(1)善行无辙迹:之前一般的解读,辙,车轮压出的痕迹;迹,脚步、马蹄等留在地上的痕迹。善行无辙迹,意思是善于走路的,不留痕迹在地面上。其实,可能更准确的意思是,善于走路的,并非在地面上不留痕迹,而是不会在地面上留下令人生疑的痕迹。

(2) 善言无瑕谪(zhé):瑕、谪都是玉上面的疵病,此引申为过失。善于说话的必契合客观事物,不会出现不契合客观事物的过失情况。

(3) 善数不用筹策:数,计算。筹策:古代计算时所使用的一种工具,用竹制成,其功能相当于今天的珠算。善于计算的,对客观事物了然于胸,就用不了要借助于筹策来计算的。

(4)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关楗,关锁门户所用的栓梢,用金属或小片木块制成。善于关锁门户的甚至不用栓梢,因为他让人知道,即使撬开了门户也得不到什么。

(5)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约,绳、索的意思。绳约,指绳索。善于捆缚约束人的,不用绳索也能使人不可解除,不善于捆缚约束人的,即使用绳索把人捆缚起来也是没有用的。

(6)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帛书本作:“怪”,总是、客观上、实在。因此圣人总是客观上善于做到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救人,指补救人之短而用人之长。

(7)袭明:之前一般解读,含藏着明。“袭”,承袭,有保持或含藏的意思。其实,这两个字这样解读均不准确。袭,《释名•释丧制》:“衣尸曰袭。袭,匝也。以衣周匝覆之也。”引申为围绕、不脱开、不脱离之意;现代汉语中有“抄袭”、“袭击”等词,“袭”字义也是围绕、不脱开、不脱离之意。明,明了人与物之性,老子的说法是“知常曰明”。袭明,对人或事物本身及其演变状况的明了,并且为人处事始终做到回绕而不脱离这种状况。《道德经》中还有“袭常”的说法,个人认为,“袭明”与“袭常”可能都是“袭常谓明”的省略说法。下文“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即为脱开、脱离具体之人与事物而主观妄为,在老子看来,实为“虽智大迷”。

(8)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善人是恶人的老师。

(9)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恶人是善人的借鉴。

(10)要妙:精要巧妙之处。

点评:

       这一章老子用排比和对比的方法,继续阐述“圣人”与自以为聪明智慧之人的不同,得出了“是谓袭明”、“是谓要妙”的结论。

      这一章开始构成排比的五个值得称道的“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其实还只是“因”而已,归结为随之而来的两个方面的“果”,对人的方面“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对事物的方面“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注,句中的“常”字,是客观上、总是的意思),这才是圣人所为。明了其中的因果关系,“是谓袭明”。相反,那些自以为智慧聪明之人,一方面意识上不明白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的道理,另一方面做法上还“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脱离实际主观妄为,实为“虽智大迷”。

        通过对比,圣人与自以为智慧聪明之人的区别也就非常清楚了,“是谓要妙” ,这就是我们值得记住的精要巧妙之处。

       这一章打破一下惯例,把一般解读者的白话译文附上,意在说明:其一、之前一般的解读者可能实在没有把握和理解老子的哲学体系,所以即使翻译了,也大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其二、借此说明《道德经》实在不是一本可以一句文言原文用一句现代白话文来进行翻译的经典著作。

       白话译文: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善于言谈的,没有错话;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策;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却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却使人不能解除。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善于做到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东西。这就叫做内藏着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恶人的老师,恶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这就叫做精要深奥的道理。

 

 

 

 

 


36、《道德经》逐章评注:二十七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