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有理由的悲伤
人怎么老给悲伤找理由,因为快乐转瞬即逝,而悲伤常在。
常在一定有什么理由,为了给自己解释,就不断找理由,反而束手束脚。
符号体系也就接收了这套心理机制,反作用于人,从而构建社会的等级供养体系。
符号体系的剩余价值,追溯就是回忆构建的心理机制,往往是给悲伤找理由的宿命感。
当苦尽甘来、天赋人权是理所应当,父权制就能畅通无阻,并伴随虚空美学、历史终结论的盲目崇拜。
马太效应也是,给优秀的人更多待遇,是因为自己没有,想通过富足者的交换,获得一些剩余。
但贫富是没有理由的,反而拉大了贫富。
大部分故事都是给悲伤找理由的作品,然后以悲伤里找各种细节联系为乐,什么苦行僧。
最近mygo的各种分析,就是在分析悲伤的各种蛛丝马迹,并以此为乐。
大多心理学效应就一句话,外在环境带来的压力暗示的心理叙事。
对照四周的环境言行、他人外貌、过往经历的表面特征,从而压制或放纵自己的言行,加强心理预设。
最终结果便符合较为容易的心理预设。
别给悲伤找理由,没什么好找的,没什么活该困难,别崇拜什么绝对美好。
该吃吃该喝喝,悲伤别当回事,给成功多找环境和条件,他人的美好和你没关系,别被pua的身心奉献。
看着自己,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