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言语理解系统理论课【讲义在评论区置顶】 懂小姐 适用:2023国考

(跟视频记笔记,讲义看评论区)
一、逻辑填空
(一)关联角度
1.转折关系
(1)理论要点:前后语义相反

C,
A顾此失彼:照顾不过来
B暴殄天物:糟蹋东西,不知道爱惜
(浪费)
C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违背
D并驾齐驱:地位、力量相当

A,
A举步维艰:走的路很艰难。兴趣:强烈的好奇、欲望、意愿。
B孤军奋战:一个
D凤毛麟角:珍贵且稀少,多指人才稀缺。

C,
A不可名状:无法用言语表示
B无与伦比(程度重):没有东西可以与之相比(常为错误选项)
D无以复加(程度重):不能再增加,已经到极点
体现、显现、凸显(次选):形象感、彰显(优选)+价值
突显:突然显现

D,
A霄壤之别:与XX有霄壤之别
B扞格不通:思维不变通
C大相径庭:差的比较多。表演(中性)
D喧嚣(贬义)

D,
A厚此薄彼:对一个人好,对另一个人不好
B等量齐观: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C伯仲之间:难分优劣
D平分秋色:五五开分

B,
其实:破题点
B作茧自缚:把自己困住
C形如槁木:瘦得像根枯木
D碌碌无为:平庸

A,
D充斥(程度重):满满当当

C,
A学养所囿:受认知、学识的局限
D追寻:追踪寻找
2.递进关系
(1)理论要点:语义程度前轻后重
(2)……而且/甚至/更/越……:前后近义且程度加重

D,
甚至:递进
并行不悖:两者同时进行
A齐头并进:一起走(与并行不悖程度相当)
B划分+区域
C区分:分辨
D相辅相成:配合

B,
更是:递进
A深恶痛绝:痛恨。事与愿违与初衷语义重复
B避之不及:快跑。
C讳莫如深:瞒着不让人知道
D敬而远之:告辞

A,
A背道(正道)而驰+初衷:想法与行动不一致

3.并列关系
(1)标志句式:句式相同或相近
(2)理论要点:连续的句子,同时不分主次地描述相关的几个事物或几个方面时,上下文之间为并列关系。通过一致词、并列词、选择词、标点符号判定并列关系。
【1】并列词:与、及、和、也、同时、此外、一方面……另一方面……
【2】选择词:或者、或、要么……要么……
【3】标点:顿号、分号、逗号
(3)解题技巧
【1】多数题目的空缺处与提示信息含义相近,直接选择与内容含义相近词语(近义词)
【2】顿号前后的词语多为近义词、一致词(形式、意思一致的词)
【3】少数题目空缺处与提示信息结构一致。观察选项选择结构内容与提示信息一致的词语(如:”普照“与”遍洒“)
(4)并列分类
【1】两词并列:找近义
【2】三次并列:找不同

B,
AC:认同、理解:存在于大脑
BD:欣赏、接触:行动,与后文”基层“搭配

A,
AD:维度、角度:多元
D推广+事物(使用范围)

B,
也:一致
A如出一辙:言语行动一模一样。
B一脉相承(继承):延续(上下)
C一脉相通(横向)
D衣钵相传:师傅徒弟之间传教技术

D,
A交相辉映:两种光亮色彩
B五彩缤纷:颜色多。题干强调:型
C千变万化:变化多样,数都数不过来
D协调、相辅相成:步调一致

A,
A一泻千里:水往下砸
B一碧万顷:青绿没有边际
C一往无前:前进
D一望无际(静态):望不到边

D,
A一叶障目:被暂时局部性问题迷惑,看问题片面
B不明就里:不知道内幕
C瞻前顾后:考虑太多

C,
途径、路径、路子:渠道、方法、手段
A阐述(论述):说
B途径:路过
C阐发:阐述+开发
D阐明:讲明白

A,
微言大义:只言片语中蕴含大道理
A深入浅出: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的语言表述出来
B凤毛麟角:珍贵且稀少,指人才。前仆后继:英勇善战(前面倒了,后面继续上)
C通俗易懂:浅显
D不温不火:搭配市场行情/人的性格。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首当其冲:强调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
差强人意:形容大体上令人满意。
耳闻则诵: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不刊之论:形容言论正确、不可修改。
登堂入室:形容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屡试不爽:比喻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改头换面:现多比喻只改变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
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

D,
要……还是要……:前后语义相反
B独善其身:侧重自私自利
明哲保身:侧重处事圆滑(人)
C方兴未艾:刚刚兴起,势头不错
D以邻为壑:把灾祸引给别人。势不可挡:发展势头迅猛。

1.独善其身:自私
2.明哲保身:圆滑
3.独善其身
4.明哲保身
4.因果关系
(1)理论要点:横线前后构成因果关系
(2)标志词: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导致、使得等

A,侧重前后因果关系搭配

D,
A形同虚设(sth.形同虚设,没有对sth.形同虚设的用法):有形式,但起不到作用
B望洋兴叹=无能为力。防患未然:加强准备。
C鞭长莫及:隔得很远,力量达不到

B,
机缘+巧合
B作客:寄居到……
C做客:到……家吃饭

D,
B韵味(味道)

A,
A集腋成裘=积少成多。难以问津:很难去尝试。
B难以为继:进行不下去。
塑造:用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形象。
打造:比喻创造或造就。
改造: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
营造:有计划、有目的地造。

A,制衡:相互约束
(二)对应角度:解释对应/逻辑对应
(1)识别上下文之间为解释说明关系
【1】上下文内容之间互为解释、说明或前提与结论的关系(填空溯源)
【2】部分题目上下文间的解释说明关系由指代词、同义互换词、假设词、总结词、因果词以及标点符号衔接。
(2)分类
【1】解释类对应
{1}题干特点:分句,(),分句
{2}标志词:是、就是、即、无异于、无疑是、比如、例如等
{3}标点:冒号(:)、破折号(——)
{4}无标志词:通过前后分句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

C,
C“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固定热词

B,
B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受到影响
C分离:分别
D理所当然:本不应该做的,被视为理所当然

B,
不仅A,而且B:占两方面
A一举多得:一波操作获得多个收益
C两全其美:做事周全,可以顾及双方

C,
“:”解释对应
A提携+后辈(人)
B呼应:彼此相照应/关联。融为一体:合。
C错位:位置错开。相得益彰:加在一起变得更好(1+1>2)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D借鉴+经验。珠联璧合(人/物):美好的事物强强联合。

C,
A事半功倍:效果好
B囫囵吞枣:读书
C挂一漏万:选了一个,漏了很多(列举不周)
D方向:目的

A,
A未雨绸缪:提前准备好
B催化:外力(化学反应)
C出谋划策:想招
D奋起直追:落后往上赶
【2】重点词句对应:(),分句
{1}重点词:指代词/主题词/形象表达(凸显>显现)
《1》主题词(核心话题):所填词语与主题词形成对应。

D,观赏与“看到”对应
{2}重点句:中心句

A,

A,
东窗事发:困境
A掩耳盗铃:耍小聪明,自己骗自己
B饮鸩止渴:喝毒酒来止渴,不顾后果
C作茧自缚:自己陷入困境
D黯然失色:相比之下有差距,远远不如

B,创造性(0-1)-“崭新”

B,
A略胜一筹:比起来好一些
B初露峥嵘-“悄然展开”
C不可胜数:数不过来
D今非昔比:过去与现在形势发生变化
*发展阶段
1.开始:初露峥嵘、悄然兴起、初始稚步
2.上升:方兴未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3.高峰:如日中天、登峰造极
4.下降:盛极而衰、每况愈下、江河日下、一落千丈
5.触底:东山再起(好)、死灰复燃(坏)

D,

B,
A合理:合乎事理。
B有备而来:事先有准备。
C不露声色:不表现出来。
D从容不迫:不慌不忙的心理状态。A且B关系,从容不迫与“擅长控制情绪”重复

C,
B烦恼:烦闷苦恼

A,
AC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争着向前
B风雨同舟=坚韧不拔(背后语境一定有困难):风雨中共克难关

A,
A戒备:防备
B大局:统筹全局
C敏锐:头脑灵活,目光尖锐
D预判:提前对未来的事情进行预判

B,
AD夹杂=裹挟:参杂
B渗透:液体/事件。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龙蛇混杂(人/事):好坏结合在一起
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真假混合在一起

D,
A浅尝辄止:研究
B知难而进:硬上
C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冷冰冰的标语口号,不禁令人望而生畏)
D望洋兴叹: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很多微妙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翻译只好望洋兴叹)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赶不上(今天的汉语变化之快,已经是字典的改版望尘莫及的了)
望其项背(否定语境:相提并论、一蹴而就【墙头草】):比喻可以赶得上(分析之深、论证之严密、言论之犀利,传统媒体均无法望其项背)

B,
主题词:书,并非工作与休闲
B相得益彰:1+1>2

D,望而却步=望而生畏

D,
B目不转睛:一直盯着
C手不释卷:没放下书本一直在读。一以贯之(纵向)。醍醐灌顶=恍然大悟:悟了
D一脉相通=一脉贯通

A,
B徘徊(贬义):犹豫不决

D,
AB频繁=时常=“经常”,语义重复排除
D动辄:动不动

二、片段阅读
(一)中心理解题
1.常见提问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对上述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这段文字旨在强调: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上述文字主要阐述了:
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的主旨无关的是:
下列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2.解题思路:寻找中心句
(1)行文脉络:指的是文段的写作思路或者文章的结构(区分中心句【主干】、分述句【支干】,把握中心句【观点(对称、结论、评价)】及分述句的特点)
【1】同义替换:总分、分总、总分总、分总分
【2】全面概括:分分
(2)重点词语:核心主题词
【1】关联词
{1}转折关系:转折之后是重点
虽然A但是B
尽管……可是……
……不过……,……然而……
……却……,其实
事实上、实际上、殊不知、一种误读、很是荒唐、全新的研究

A,
转折词前不重要
:为解释,解释内容不重要
结构:分总分
A同义替换√
B片面X
C”现行国际标志“无中生有X
D有问题有对策,优先选对策

C,
A无中生有X
B片面X
D”有利有弊“为并列,文章为转折X

A,
B"对接传统“X
C"考证考据”无中生有X
D“研究领域”无中生有X

A,
"却“-转折词,前面不重要
结构:分总分(反面论证)
D位于反面论证X

C,
”但“-转折词,转折之后是重点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对策选对策,没有对策概括问题)
C通过问题反推对策
ABD”国际影响“”未必适用“”误读标准“无中生有X

C,
"其实”-转折词,转折之后是重点
C心理暗示=产生共鸣√
【2】主题词
【3】程度词
(3)情况分类
【1】中心句:同义替换(总分、分总、总分总、分总分)
{1}观点【对策、结论、评价】
{2}代词(“这”“此”)引导的尾句需关注
{3}常考标志词(标志词之后是对前文的总结概括):对此、有鉴于此、尽管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等
{4}典型标志:文段最后出现(换言之、简而言之、换句话说)

C,
总分结构,对比择优

A,
总分结构
B哲学基础X
C地位X

A,
"意在强调“中心主旨题
分总结构
B经验例子
C无中生有

C,
A区别X
B灵魂与尊严并列结构
D不强调人生产方式
【2】无中心句:全面概括(分分【并列】)

D,
A手段=具体方法X
C重心:主次X

B,
A“生活、实际”无中生有X
D苏格拉底非主体词X
寓言故事:无总结句自己总结
【2】分述句特征:中心句后为不同类型的解释说明
{1}举例子:比如、例如、……就是例证等
{2}调查报告、数据资料等
{3}正反论证
{4}原因解释
{5}并列分述

A,
结构:总分
BD为举例分说X
C出版社无中生有X

B,
结构:分总
A分说不重要X
C背景不重要X
D”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无中生有X

A,
结构:并列”也
B《民法典》分说X
C无主体词“习惯”X
D“西方”无中生有X

B,
结构:分总
“亟待”对策词,必要条件关系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AD主体词与观点句"律师“不一致X
C笼统X

D,
结构:总分
转折之后是重点
A”不可替代“无中生有X
BC例子不重要X

C,
结构:总分
XX说-观点
A推不出X
BD例子X

A,
结构:总分(有中心句反面论证不重要,无中心句反面论证才重要)
"需要”:对策-观点
“因为”原因解释
B反面论述不明确X
CD“外部反思”在分说X

A,
结构:总分(并列)
B“崇高地位”无中生有X
C分说X
D”衰落“无中生有X
3.重点词语
(二)细节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