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讲坛 | 说“军”
◎
军,按现代辞书的释义,是指军队的一级编制单位,通常隶属于军区或方面军,下辖若干师和若干战斗、保障部队。但“军”还经常用来统称军队,似乎是更常用的意义,古今都如此。如《孙子兵法·谋攻》的“(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军”就是“保全军队”。又如今言“我军”“敌军”的“军”,也是统称军队的。“军”还可用以指兵种,如海军、陆军、空军,合称三军。三兵种合称的“三军”,也经常用来统称军队。
“三军”之说,其实古已有之,如《论语》的“三军可夺帅也”,又如“勇冠三军”和“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等。只是所指略有不同,且历来有多种说法。春秋时指各大国的中军和上军、下军或中军和左军、右军,后来又有演变称前军、中军、后军的;《六韬·战军》则称步军、车军、骑军为三军;《商君书·兵守》谈到守城三军时,又以壮男作战为一军,壮女守备为一军,老弱后勤为一军;而《水浒传》六十七回“宋江赏马步三军”,指的又是马军、步军和水军。可见古代称“三军”者屡有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三军”都是用来统称军队的。唐宋以后,三军也就成了军队的一种固定建制。

就文献记载看,“军”始见于《周礼》,夏商和西周时应该还没有“军”的概念。《周礼·夏官·司马》说:“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在这个句子中,“军”有两种含义。“制军”是组建军队,“军”用来统称军队;“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的“军”,则指军队最高一级编制单位,因为当时军以下还有师、旅、卒、两、伍等编制。这是我国春秋以来关于军队编制情况最早的文字记载。但当时各诸侯国的军队编制不尽一致,《国语·齐语》说齐军的编制序列为军、旅、卒、小戎、伍。“军”也是最高一级编制,但其人数却只有一万人,为周制的五分之四。
军的编制自秦汉以后屡有变化。秦汉时不设军,其编制序列大体为部、曲、官(屯)、队、什、伍。三国以后恢复了军的编制,但人数多少又有变化。三国时一军三千二百人;两晋以后,多的有五千五百人或五千人,少的仅一千五百人;南宋时最多,为一万二千三百七十五人。元明清时又没有了军的建制,除了晚清的新军。但新军的基本建制单位是镇,不是军,每镇一万二千五百一十二人。
民国时期,军队最大的建制单位最初是师。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把1924年广州建立的国民革命军分编为八个军之后,才形成了军、师、团、营、连、排、班的“三三制”编制序列。但以后还有过变化,有时仍以师为最大编制单位,另外还有路军、集团军、军团、兵团等不同编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49年。
共产党的军队,土地革命时期称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称八路军和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始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48年11月1日起,又改野战部队的纵队为军,军以上设兵团、野战军两级,军以下为师、团、营、连、排、班等。
在古代,“军”还常作动词用,这就和“军”字初义有关了。《说文》:“军,圜围也。从车从包省。”所谓圜围,就是用车自围形成一个营垒,所以“军”字从车从包省。车战时代,车既是交战时的战斗工具,也是驻扎时最现成的防御材料,环围于外即可宿营。所以军在古代多作动词驻扎、驻屯讲,如《鸿门宴》的“沛公军霸上”。车团团围起来的地方就是驻扎的军队,也就是军营了,所以军营就是由驻扎义引申而来的。《左传·文公十二年》“请深垒固军以待之”的“军”就是军营。“军”之用于指称军队,应该又是由军营的意义转化而来的。
此外,“军”在宋朝还曾是路下的一级政区单位。宋以前只有府和州,宋朝新增了军和监。“军”源自唐朝边区军事系统的军镇,所以“军”演变为政区名称,也是与军事有关的。据《元丰九域志》所载,其时全国有37个称为“军”的政区;查《宋史·地理志》,北宋南渡(1127)以前“军”已增至51个,南渡以后又增至69个。可见两宋时期“军”作为政区的数量是不断增加的。《水浒传》四十一回的回目“宋江智取无为军”,这“无为军”就是当时淮南西路下属的一个政区,其级别与下州同(宋时州分上、中、下三等)。军的行政长官称“知军”,多由带职的京朝官出任,其职掌略同于知州,亦称“知军州事”。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3年第5期《微型讲坛》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