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传播隐蔽性的一些想法(自用)
网络媒介的最突出特征,便是隐蔽。迥异于任何其他传统媒介。碍于笔者的粗浅水平,本文以武断的方式阐述。
我先假设我说的都是对的,好了,辩论结束。
为行文方便,故先设立以下几个名词:
信息源:信息产生的源头,是事件或现象的第一现场。
发布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传播信息源或其他传播者所传递信息的个人或组织。
消费者:信息的接收者,信息在这里被消费,本文单指具体的个人,即大部分网民。
一个简单的传递链条,信息源 > 信息 > 发布者(传播者)...(可以有很多传播者) > 消费者 > 消费 > 反馈。
好了,让我们开始。
一、信息源在哪?
无人知晓,可靠的答案唯“网络”本身。无数信息刹那生灭,令人目不暇接,它们潺潺流走,只有淡淡清凉回荡,暗示着它曾经来过。它们源于网络,似乎就是终点。
信息传递以损耗信息源为代价。网络是去中心化的,消费者也是发布者,三人成虎,何况是免于担责的网络?这让信息不断失真,直到面目全非。信息源就是苹果皮,它最先露面,却被不断削去,最终完全消失。果实递到了消费者手中,在此之前,消费者从未见过苹果,故而,苹果天生就是没有果皮的。
信息源也许并不存在。网络信息转瞬即逝,却必须源源不断产生新的,以供消费。世上有趣的事情就那么多,总会陷入老调重弹。但新的信息必须产生,无论它到底是什么。毕竟,信息是用于消费的,而非证明什么。
上述特点,又指向了一件事:
溯源的代价太过昂贵。信息的快消属性意味着廉价且海量,溯源自然是海底捞针。显而易见,这是一笔不成比例的投资。而海量信息几乎只有垃圾,这让溯源毫无可取之处。
二、发布者是谁?
无人知晓,他们隐于幕后,唯只言片语,供人揣测。
发布者从不站在台前。网络是最精致的面具,隔绝一切窥探。这让发布者毫无负担,因为总是可以免于声讨。事实上,声讨总是针对浮于网络表面的虚拟形象,而非发布者本身,这是软弱无力的,除非你能绕过网络,直达现实。很遗憾,这是犯罪。
发布者善于伪装,即便他们无意如此。个人可以伪装成群体;群体也能步调统一,化身一人。和善者也许是阴沟里的恶棍,谩骂者也许是光鲜的体面人。就算露出真身,也能顺势编造。发布者永远是迷,消费者只能管中窥豹,而此举往往谬以千里,不足为凭。
事实上,消费者不在乎发布者是谁,他们只在乎自己有无足够的信息消费。消费者的冷漠助长了发布者的气焰,这也是营销号大行其道的原因。
三、万能的发布者
发布者是谁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始终能决定自己是谁。
有组织有预谋的表演时刻准备登上舞台,目的各不相同:趋利、虚荣、发泄、维持谎言等等,但一切都源于粉饰的廉价。实际上,极少有强烈的冲突,足令消费者穿越网络,承受昂贵的代价,以揭开发布者的面纱。然而这终究无用,消费者很难了解全貌,而将部分真相传播的伊始,接收者就成为了新的发布者,这意味着,他所传递的并非事实,而是新的猜疑。事情远未结束,哪怕身份暴露,但只需要结合暴露出去的事实和未暴露的神秘,就能迅速营造新的身份。这并不困难,除了一点想象力,没有什么其他负担。一个循环产生了,真真假假,难以琢磨。
四、看碟下菜的军备竞赛
信息在传播之前,就预演了它的成功。因为一切信息都是为了被成功消费,别无其他。
人的消费意愿是有限的,这取决于人的精力、时间等等因素,故:
消费总量 = ∑个人消费限度 ≈ 消费者数量 * 个人消费限度
不难发现,消费总量是有限的。发布者间产生了竞争,为了争夺有限的消费总量,他们改造信息,并乐此不疲,直到该信息仿佛是消费者自己发出的回声。重复他人,不如重复自己,不断的重复,足以筑起牢不可破的意识城墙。在这个过程中,两端都不断被驯化,从而保证了一条稳定的供应链。
五、信息即猜疑
发布信息即发布猜疑。
公信力的缺失。网络时代,人们总是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但权威途径并没有同步增多,这让公信力被稀释了。消费者无法经由渠道判断信息的真假,更依赖于自身的偏信,这显然已经与真假无关了。
“泛滥”的声音。“泛滥”意味着,人们很难从一个单一渠道获取信息,总是被各种拥进来的声音淹没。这些声音携带的信息可能完全相反,这令人感到困惑和不安。人们急于抓住稳定可信的信息,然而这一切并不存在,于是从众发挥了作用。不断重复,意味着“真实”。这也是谣言四起的原因,一切信息都不可信,就意味着一切信息都可信。谣言从不止于智者,只止于音量。
传播过于廉价。信息来源难以调查,但传播却十分简单。这加剧了信息溯源的难度,也让任何信息都不可信。
六、书面口语
口语交流方便,但转瞬即逝。书写长久流传,但门槛很高。而网络带来一种全新的形式,即书面口语,信息流转以口语相传,却如书写般永亘相传。
然而这并非是口语的时代,人们几乎从未受过专业训练,既不能信口拈来无数谚语,也不能完成长达数小时的演讲。口语回归了本初之义,一种缺乏思索、随口而出、夸夸其谈、煞有介事的表达方式,偏听而偏信。它们本该随着声波耗尽自然消散,然而,这一切发生在网络中。网络没有空气,所以一切都令人窒息。这些输出的口语被消费者视作书面语——一种永亘的理性产物进行讨论,而讨论的结果再次化作口语输出,如此反复。
在现实中,没有这样的机会;而在网络中,时刻发生。真是一场灾难。
七、更多与唯一
人们总是对数字不敏感,对身外之事漠然,这让人们很难察觉信息应有的重量。
距离折损了数量。一句轻飘的话语、一段遥远的视频,无论其承载的信息多么重要,都丝毫不能勾起人们的认知。它们远没有眼前的生活看得见、摸得着。而网络传播的终端是离散的个体,几乎无法主动召集人群。同样的信息在个体中传播,与人群中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真实感和疏离感降低了人们对信息的敏感。
人们难以感受到信息的真实重量。当人们看到一万点赞和一万个人,感官上是完全不同的,即使这两个信息是相同的。一万个点赞只需要扫一眼,而一万个人名,即便一秒念一个,也需要近三个小时。更不必说一万个人真实站在眼前,扬起烟尘的震撼。信息就在这种无形中被减省了,身外之事亦然。
人总是看重具体的表达。具体的表达让人感到亲切,从而将信息无限放大,直到赋予与之毫不匹配的权重。这让本该更小的声音足以与主流抗衡,甚至反向淹没,令主流之声沉默。一切皆取决于表达出现的顺序和本身的生动,而非信息本身。
八、传播亦信息
传播本身,在信息抵达之前,就已经传递了信息。
有一些常见的做法:
含沙射影。转移矛盾,隐藏真实诉求。例如贩卖保健食品,却向老人传播不买就是不孝的概念,而保健食品本身,谁在乎呢?
信息茧房。重复即“真相”,不断向接收者传递同类信息,筑造牢不可破的意识城墙。
消息轰炸。网络中传播的绝大部分信息无用,却有无用之用,即消解接收者的思考,涣散其精神,使其易于接受信息植入。
时空混乱。网络信息快速消费,却永不销毁。时过境迁,语境会消亡,信息却不跟随。新的消费者几乎会毫不犹豫地自行补充上下文,帮助理解;即便在信息在时效内,消费者加入讨论,也不一定契合上下文,或未透析之,或上下文已发生偏转,从而搅乱牌局,令其愈加混乱,而毫无自觉。
信息顺序。信息置顶的猫腻在于,人们总是易于填补空虚,而难于清除自身已有的观点。往往,第一眼看见的观点将作为潜在立场,批驳后来者,无论你是否乐意。这帮助声音大的观点更加“可信”。
九、永远游荡的幽灵信息
网络信息无疑是快消品,时效极短。它们本该伴随消费而销毁,然而它们永远存在,且跟随时代环境变化而自新。
在欧几里得几何中,同一平面内,平行线永不相交。伴随物理的发展,人们不得不做出限制,才能令其保持成立。而与传统印刷不同,网络世界的永亘并不伴随深思熟虑,人们没有了批判的眼光和对思维发散的克制,恰恰相反,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总是热衷于掺杂当前的生活环境,最终导致攻击行为。因为这本质上是一次消费,而非理性的延续。
篡改信息的上下文,实际上是一种断章取义。然而比起对信息本身的篡改,这实在难以察觉。
若幽灵始终游荡,则游荡终为幽灵,反之亦然。
十、最吸引人的信息
发布者总是乐于兜售最引人注目的信息,而非理性的、权威的、真实的信息,这有助于该信息被成功消费。
塑造狂热。人总是被狂热的气氛煽动。在网络中制造狂热并不容易,因为信息折损,让人难以融入气氛。但这并非束手无策,只需一点小小的心理暗示。当人们分别浏览一条十万赞的理性评论,和十万条具体的零赞极端评论,哪一个更容易惹人赞同?事实上,没有人会把一条评论读十万遍,却可以把十万条评论都读一遍,这便是权能的不对等。在不断复颂中,人们会置身其中,陷入狂热,无意中转换自己的想法。“我是其中一员”,这种想法悄然出现,从众总是来得悄无声息。
矛盾即诉求,诉求诉诸利。发布者总是乐于挑起人们的对立,从而完成利益转换。而置身一端的人们对此毫不知情,他们沉浸在单一的话题中,思索着该论点的攻防,满足于远超普通消费场景的参与感,而无暇顾及辩题本身的无聊与傲慢。
十一、沉默的信息
并非所有人,实际上是绝大多数,都没有彭湃的表达欲。
沉默助长了非主流言论的传播。现实中,言语终究伴随能量耗尽归于虚无,承载的信息自然消失,这让发布者无法积累优势,除非他不厌其烦地重复,愿意付出这沉重的代价。然而在网络上,一切变得廉价:表达极为廉价、所有表达如实记录,这帮助富于表达者积累优势。而他的观点被显著放大,得到附和与帮腔,最终雪球越滚越大,得到了不匹配于该观点所占比例的表达重量。原因在于,大部分人不参与表达,或不愿意表达,或根本没有看到该信息,这让表达本身失去了意义。
人们很难认清信息的真实分量。一万条播放,一百条评论,其中一条评论100赞,另外皆是0赞。那么真实的评论率应当是 (100 + 1 ) + 99 / 10000 = 2%,然而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结论是100%,因为评论的人都参与了评论。于是,1%的人决定了言论的走向。为什么不是2%?因为人们对数字也是不敏感的,人们的确看到了100个赞,但这只是一个数字,so what?
人们总是在意看到的,而忽略潜在的。发布信息并不如人们预期地廉价,不能脱口而出,便有一层隐形的壁垒,一秒的犹豫就足以打消大部分人发布的欲望,而实际上,更多的人即便切身相关,却无法成为消费者,因为消费者是有门槛的。要知道,网络场景中人的聚合并不等同自然场景,它是高度预筛选的,有潜在的入场门票。如此情况下,信息愈无限,表达愈贫瘠。
十二、谁塑造消费
消费者总是寻找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消费,而发布者总是投其所好。消费者以为自己选择了信息,但他所浏览的信息是发布者精准投放的,仿佛蹲在鸟笼里数笼圈;发布者以为自己控制了消费者,却始终不能完全掌握话语权,只能不断筛选受众,精耕细作。
这并不稀奇,早在电视节目的时代,这一切就在发生,只是从未如此彻底和迅速。
那为什么电视没有成功,是什么支撑起这一切?
消费者需要有足够多的信息来摆脱发布者的控制;
发布者要有足够的消费者来保持消费的恒定。
海量的信息与端口塑造了消费的模式,一切都在其中演化。如同空气,在失去它之前,人们总是不能察觉其存在。
十三、延迟互动
人们总认为网络世界的互动是实时的,然而并非如此。
人们总是愿意与单一个体对话,即使这些信息的发布者是群体,或发布时间相隔天堑。这似乎方便人脑理解,但不同个体即使主观点相近,也不能代表彼此毫无分歧;而相近的观点,在不同时代环境下,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显然,人们对该臆想个体的预期始终落空,从而导致更多的疑惑。这在网络上极为常见,人们失去了对多个体和时间的感知,转而与同一部手机、电脑进行连续的对话。
信息的口语化,只能说明发布时不假思索,而无法代表其不加修饰。在按下发“发送”按钮时,无论有意无意,扫视的结果就有可能带来修改,这是与真实口语交流的区别——人人往往是说错了话,才意识到这一点。这导致部分信息没有传递,就凭空消失了。而网络传递并非是严谨的平台,皆是一时兴起。这些欠缺思索的省略,可能暗含逻辑,也可能有额外信息,这会令消费者疑惑。
十四、反馈的消亡
发布是极廉价的,反馈却极其昂贵。
大部分消费者没有成为发布者的意愿。他们只想在消费完成后将手机丢在一边,打字发送可能耗费一分钟,而信息完全消费也只用一分钟,这是不可接受的代价。
传播的不对等加剧了沉默。在一个信息下,子信息的消费者数量一定低于主要信息。而赢者通吃,一个信息基本上只会存在一个声音、一种观点。这让消费者难以抗衡,从而放弃成为新发布者的尝试。
沉默,即是认可。这是社会风俗决定的,但歪曲了大部分消费者的真实想法,从而导向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虽然这很荒谬,但它真的很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