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刚还是恐娘?

阳刚派中的一些人,与其说是阳刚派,不如说是持有性别保守主义立场的“恐娘炮派”,这一派(以下简称恐派)的论点常常自相矛盾。
一、个体力量方面:男女有别,是不可逾越的生理障碍造就的。即使训练时间与男性持平或略长,女性还是普遍打不过男性。反之,即使是柔弱“娘炮”,也打得过多数女性;拎出来练几个月,也能变成硬汉。
恐派在谈男女有别的时候,尚懂得强调生理差异;但在反娘的时候,却常忽视生理差异,仿佛“娘炮化”能扭转内源激素,消除男人的基础力量和潜力一样。
当然有人会说,光保留潜力有什么用,假如外敌入侵,难道你要慢悠悠地健身俩月才去反抗吗?这就说到了第二方面。
二、群体军事方面:恐派在反娘时,往往无视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兵源供过于求的事实,渲染得好像只要允许有男人当“娘炮”,就会没人打仗、国防崩溃一样。他们对武力资源非常珍惜,精打细算,得知有部分男人不想阳刚,就忙不迭要把后者的潜在武力挖掘出来,不惜用娘炮的蔑称来攻击后者,制造对立,纵向分化社会,也要逼人阳刚。(当然谁都不会说自己在制造对立分化社会,人们更擅长指责别人制造对立分化社会)
然而在强调男女有别的时候,恐派又突然不吝啬武力资源,变得慷慨起来——既然女人打不过男人,那么七亿女人的潜在武力,也就不需要挖掘了嘛。
不“挖掘”女人的表现是,他们宁可多打一个“男”字,说“男人要勇敢坚强乐观开朗,男人干净就行,男人不需要精致”,也不说成“人要勇敢坚强乐观开朗,人干净就行,人不需要精致”。
然而七亿女人打不过七亿男人,还打不过一两亿男人吗?相比挖掘少数阴柔男性的武力,挖掘多数女人的武力就那么没意义吗?我看未必吧。
三,审美方面:阳刚阴柔本来是男女互相性选择的结果,主流审美中男性阳刚女性阴柔的“合法性”也来源于此。
但当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对男性性选择的口味有所改变的时候,恐派却反对起来,用性选择的结果来反对性选择本身。犹如儿子反对老子。
以“守护传统”的名义反对审美变化,也站不住脚。毕竟在古人看来,剃须就不太阳刚。美髯公的传统要不要守护呢?还是说“我出生时的审美就是天经地义。我出生后的审美变化就是堕落病态”呢?
我猜,恐派并不像表面上,并不像他们自己以为的那样,关心国防安全和自然规律。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好恶。他们喜欢美娇娘,讨厌美娇郎,所以支持(至少不反对)前者,反对后者。
当然,人皆有好恶,但问题在于用什么方式来施加影响力。
在恐派眼里,“娘炮”乃至为其说话的多元主义者很不知收敛,很有威胁性。然而,至今没有哪个“娘炮”向教育部提案说,要防止阳刚;也没有哪个多元主义者提案说,要强制一定比例的男生保持阴柔。
“支持娘炮”的人,施加影响力的方式,无非是看小鲜肉唱歌跳舞演戏而已。喜欢阳刚的人,难道不可以多去看看吴京吗?(题外话,流浪地球拍得不错,推荐)
恐派男性或许会说:“我们哪有那么多闲钱买电影票,我们的钱还不是花在女朋友身上。女朋友要看蔡徐坤的演唱会,资本迎合女性,我有什么办法?”
所以说,性别平等既是对女性的解放,也是男性的解放,既是物质的解放,也是思想的解放。女性的生育窗口比男性更短,外貌贬值比男性更快,按说应该更急着结婚,但已经有许多女性敢于坚持宁缺毋滥,为什么男性,尤其是保守主义的男性,仍然要为自己并不太满意的女人,单向付出大量金钱呢?对这部分男性的不平等遭遇,我哀其不幸,却也鄙其不舍。
除了对明星的选择塑造之外,对普通人的选择塑造更加普遍。例如温柔精致的男性可能更受异性欢迎,硬汉可能更受同性欢迎。异性和同性基于自身好恶,对一个人用脚投票,完全正当。而一个人为了异性喜欢、同性喜欢或自己喜欢,有意调整自己的举动气质——例如不爱运动的男生为了融入寝室集体而去打球——也完全正常。
但我们不应该让好恶变成价值审判,滑坡论证,道德攻击。也不应该把一连串贬义词归纳为“女性化”或者“直男”(后者的案例见微博)。让想阳刚的人阳刚,想阴柔的人阴柔,天塌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