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记

2023-06-15 15:30 作者:修改一次昵称6个币  | 我要投稿

之前在火车上偶然遇到一位柏林某研究所的计算机科学教授。跟他从巴伐利亚一路坐慢车交谈到巴登符腾堡,因为都是火车上的乘客,所以就没大有师生距离感了,两人都感到聊得十分投机,尤其是我,深受教诲。

其中聊到了学衔和论文一事,他说,其实科学研究按理说是在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问题,并不是说人人都能做到像爱因斯坦普朗克那样惊世骇俗的发现。绝大部分科学工作者应当重视的,仍然是理性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学位也好,学衔也罢,文章也是,是一次一次不断证明自己以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和探索某些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到,则学位到,学衔至,而不一定是找到一个轰动性的发现,而学位至,学衔至。后者可遇不可求。深受启发。

他是个很注重教学过程的老师,他说评职称不考察教学水平其实是一件挺遗憾的事情,他说他是很喜欢教学的,给学生提供帮助让他很有获得感。他本人仿佛已经不太注重学衔一事了。

德国的科研圈其实也很“卷”,并不是我们独有的。

上个月我们学校的一个编外讲师说申请了几所大学的终身教职,每个终身教职都有50多个与之等量齐观的学者竞争。而且这已经是面试环节了,已经淘汰了许多了。

所谓“上岸”的教授们也并不能就此躺平。自己的亲老师年逾花甲,位至科学顾问,是本专业的顶级翘楚,经常夜里11点多从办公室出门回家,凌晨1点回复邮件,处理问题。

还有的老师备课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还是精神饱满地跟我们上课。

而且我作为一个学生非常感动的是,即便是这么“卷”,这么累,晋职称也不太重视教学水平和质量,但老师们从来没有“水”过一堂课,吐过一句槽。去年冬天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有两个老师生病,发烧,但还是坚持着给我们上网课,直到实在撑不住了,才“放过”我们。我多少能对上课发发牢骚,聊聊往事的老师表示理解,但对这样不抱怨,“拼命”保持课堂质量的老师我作为学生是非常感动,非常崇拜的!

我深受触动。

其实我觉得“卷”的本质是一种没有方向感的盲目努力。但只要工作是有意义的,有方向的,有价值的,有希望的,或是出于责任感使命感的,那就不叫“卷”,应该叫努力和奋斗,叫有拼搏精神,有责任心。

作为晚辈后生,衷心希望“卷”这个汉字形容工作状态的频率永远显著低于“奋斗”,“拼搏”,“奉献”,“敬业”,“专注”,“一丝不苟”,“态度端正”,“精益求精”,“踏踏实实”等等这些文化精髓词汇。其实当自己的事业有方向,有目的,或是自己充满责任感的时候,也就无所谓“卷”了。对于文化的辨别取舍,不可不察也。

行将完成现阶段学业,一大早有感而发。现对未来阶段的学习充满动力,满怀希望。

2023年6月15日于巴登符腾堡

小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