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 (七)

2021-03-13 21:46 作者:虹彩舞夜  | 我要投稿


1


普罗泰戈拉说:“我们对于任何事物所作的肯定或否定都是真的。”


一方面,相反的矛盾意见只存在于个人,有人认为对,有人认为错,如是这样,我们的确可以说,所有的意见都必然是“真实”的。


另一方面,如果“所有”的意见和表象都是正确的,所有的陈述在同一时刻就是既正确又错误的。因为,总会有一个人所持有的观点与另一个人相矛盾,并且认为对方是错误的。此时,关于同一事物,就同时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如果我们说,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就等于在说,这个事物既对又不对,既存在又不存在。



2


对手不同,采取的辩驳方式也是不同的,有的人需要用道理说服,有的人就得强迫。


因为有的人想把自己的思路理顺,就愿意接受别的思想,所以只要对他困惑的地方进行引导,逐步带他走向光明,他就会自己想明白,这样他也就不愚昧了。


但是对于那些用语言和名词,目的就是辩论的人,我们没法帮他,只能否定他。



2


那些真正感到困惑的人,这些疑惑大多是从观察可感觉的事物而产生的。


(一)他们认为那些相反和相对的结论都是对的,因为他们见到了,从同一事物中出现的相对事物。


如果不存在的不能够生成,那么事物一定要像矛盾的双方一样最先存在,就像阿那克萨哥拉所言“所有的事物都是含在所有事物当中的”。


德谟克利特也认为是这样,因为他说空和实是相等并存的,而且到处都有。虚(指“虚空”)代表非存在,实(指“原子”)代表存在。


对于拥有这种想法的人,我们说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正确的,而在另一种意义上他们则是错误的。


因为存在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原来没有,现在存在了”;另一种是“非存在”。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同一事物可以同时在不同方面表现为既存在又不存在。


同一个事物可以在同一时刻潜在地具有两个相反的方面,但在现实中并不是这样。


此外,我们还要让这些哲学家相信,在现存的事物中,另有一种既不运动、破坏或创生,也不属于任何事物的实体。


(二)同样,有些人从观察可感觉世界中推断现象的真实。因为他们认为真理不应该是少数服从多数。

(《柏拉图对话集》“拉克斯篇”,“一个良好的决断乃是基于知识而不是基于人数”。)


在品尝同一种食物时,一些人认为是甜的,另一些认为是苦的。(据说人患肝病后,蜂蜜尝起来就是苦的)。


由此来看,如果世人都有病,或者世人都癫狂,其中有几个是清醒或健康的,那么世人就会觉得这几个人不正常,而不会觉得自己不正常。


再者,他们说有很多其他的动物会接收到与我们相反的感觉印象。并且,我们也同样知道,即使对于个别人的感觉来说,事物也不总是呈现相同的面貌。


这就是为什么德谟克利特会认为,要么真理并不存在,要么对于我们来说它们并不是一目了然的。



3


大体上而言,这是因为这些思想家们把知识归结于感觉,并且是一种身体上变化的感觉。他们说,我们感官上所呈现出的东西一定是真的。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恩培多克勒、德谟克利特以及其他所有的人都成为这种意见的受害者。


恩培多克勒说,“人的智慧每天都能够增长,正是由于滋养。”。在别篇里面,他还说:“只要他们所面临的情况改变了, 他们的思想也就改变了。”


巴门尼德也说过同样的话: “人体由许多关节巧妙地组合起来。 思心也是这样组成的; 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因为这些关节的肢体发生。组成的肢体本质越多,思想内容越繁复。”


阿那克萨哥拉送给他朋友的一句箴言也和此有关:“事物就像所想象的那样。”而且他们认为荷马也赞成这一观点,因为在其著作中,他让赫克托尔在受到打击而神志不清时,只是躺着“思考其他的想法”,这意味着,即使昏迷也有思想,虽然思想会有所不同。


所以很明显的,如果这两种都算是思想,而且两种思想都是来自于同一实物,那么这个实物就可以说既是又不是了。


在这个方向上开展讨论最困难。假设那些见到了这样的例子的人有可能认为这就是真理,而且认为他们所喜爱和追求的就是这样的真理,假设那些持有这样意见的人来传说这样的真理,刚刚开始研究哲学的人不会自然而然地失望吗?因为这样来探寻真理和追逐天上的小鸟没有什么区别。



4


这些思想家之所以持有这个观点的原因就是,当他们追寻关于存在的真理时,他们认为,存在与感性世界是等同的。


然而,在可感觉领域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质的特殊意义,此前已提及。他们论述得言之有理,却并不真实。


因为事物处在变动中的时候,是不能做出真实的描述的,他们看到自然界全都处在变动之中,就说“既然每时每刻,任何角落都在变动,那么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得到确认”。


正是从这种信念中产生出了一种我们曾经提到过的非常极端的观点,它们被那些支持赫拉克利特的人所持有,例如克拉特鲁,他认为最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也不说,只需要动一下自己的手指,他批评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观点,因为他认为连甚至一次都不能踏入。

(因为河水在流动,所以在任意一个确定的时刻,河水都是唯一的自身存在,它不同于下一个时刻的河水。因此,人即使站在河水中,由于时间的流动,他所站立的河水都不是同一条河了。)



5


可是,我们对于这样的辩论,会给出这样的回答:他们关于变动的想法是有些道理的,不过总是有缺点的。


因为,虽然事物处于变动中的时候并非实物,但是事物消失,先前就得有能够消失的;事物变成现在的样子,那么以前就得有这个样子的事物存在。一般来说,一个事物灭坏,就会变化为现存的某个事物。一样事物的产生,之前肯定有这样的事物存在,以后也肯定会有事物变为这样,这样的过程不会无穷无尽的。


但是抛开这些讨论,我们仍然坚持这一点,即在数量上和在质量上的变化是不相同的。我们认为,一个事物在数量上是不能保持不变的,但我们仍然是通过事物的形式方面来认识所有事物的。


而且我们对于坚持那些意见的人,给出这样的批评,也算合理。他们只是察觉到了可感觉事物中极小的一部分,就要把自己的意见在全宇宙推行。


处于生灭不息的过程中的,只有我们周围的可感觉世界,但是这个世界也只是宇宙中一个极小的部分而已,应该在意那一个大部分,从而放弃这一小部分,不应该凭借着一个小的部分,去评判那个大部分,这样说才比较好。


再次,很显然,我们还要对他们说我们很久之前已经对他们说过的话。我们必须要向他们展示并且说服他们认识到,“存在着本性不变的事物”。


那些说事物同时既是又不是的人,就应该说所有的事物都是静止的而非运动的。因为既然所有的属性都在所有的事物之中,就不存在任何可以变化的事物了。


凹与凸


(视觉有时候会欺骗我们,只要你将这幅图旋转一个角度,刚才的左即为右,上即为下。画面下方的那只贝壳是凹陷还是凸起?事物的相对蕴含复杂的多样性,正反的界定必须有赖于参照物的比对,参照物变了,结果自然是本末倒置。若贝壳是凹陷的,那么左侧的那个人就在地上打盹,若贝壳为凸起,这地板就成悬挂花瓶的天花板。)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 (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