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市井小民幻想大人物“微服私访”之后会体恤民情的哲学:模态位格一...

1-2-1-4 模态位格一元论 Modalism市井小民幻想大人物“微服私访”之后会体恤民情的哲学
场域论 1
Genesis
一个连续的叙事(Genasis narative),从世界的开端(Genasis)到神话时代,再到现实历史都发生在同一个场域当中
本体论 2
Deity(神圣) VS World(凡俗)
认识论 1
Persona 位格(存在单元(One Persona different faces))
所有伦理体验被一个位格(Persona(神性))所承受,体验到的一切都是连续的,因此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其中包含着一种诗性正义(对于异于自己的他者生活的体味与同情)
目的论 4
受苦(Passion)
解决了一个道德困境:圣父(造物主)是全能的,但它创造的世界是有瑕疵的,在此有着创造者(神圣的正义)与世界(凡俗的非正义)对立。通过圣父(造物主)的受苦(Patripassionism)来调和这一点,圣父被超越性大他者抛弃,在自己所创造的混乱凡俗中受苦,在受苦之后体会到了世界的不一致性,于是就用自身的热量(Spirit)来帮助人类共同体(本身就是热量化身而来的)圣父一般都被认为是无坚不摧的,不会感受到痛苦的,但萨伯琉把圣父描绘成一个受苦的形象,因此被认为是信奉异端(Heresy)
代表人物:萨伯琉
而萨伯琉认为圣父/造物主,圣子和圣灵是同一个位格,是同一个神性表现出来的三种时间样式(光:往返于有限与无限;热:有限;圆:非时间性的无限)萨伯琉将神性比作太阳,太阳有三种属性:光,向世人昭示一切,代表圣子耶稣;热,温暖与抚慰一切,代表圣灵保惠师;圆,代表圣父造物主,以此来弥补诺斯替主义造成的分裂
德尔图和阿塔纳休采用一种四分体结构,认为圣父/造物主(creator),圣子(son)和圣灵(paraclete)是三个位格,这三个都是同质的(homoosios),出自同一个实体,即神性(godhead)
齐泽克
齐泽克认为超越性的大他者是不存在的,且受苦的并非圣父,而是一个将道德主义走到了极致的人,这个最道德的人的悲剧形成一个构成性例外,体现出了整个世界的内在不一致性,为了解释这种内在的不一致性,它被归结到超越性大他者的抛弃上(通过道德之人的受苦回溯性建构出来),因此这个道德之人用受苦来弥补大他者的不一致性与世界的罪行
模态位格一元论,认为创造者只能有一个位格,认为神的三个形象只有一个位格
(其实所谓的三一关系都是四分体),三个东西通通要来自一个god,为什么惹争议,上架的是创造者遭罪的,“你为何抛弃我”
撒伯流的太阳,认为太阳有三重属性
光-克里斯特 (有限的)
热-圣灵 (无限有限之间)
园-创造者 (循环 非时间)
可以统一在一个东西上的三种性质
就叫做模态主义
为何解决道德困境,创造的世界是有瑕疵的,最主要的是人的灵魂有瑕疵,因为受苦的是创造者本人,他自己也受折磨了,相当于自己造了个游戏,测试的时候自己被虐哭了
至高主宰体验之后,觉得很苦,不停的放出热量来温暖我们,大家都有同一种精神了(互相帮助),这种意识形态(身居高位者微服私访回去之后
打出技能五谷丰登)为什么当时罗马帝国很多人喜欢这个,觉得统治者会感受疾苦然后释放技能,怂包意识形态
齐泽克的体系,并不认为有一个超越性的大他者
上架的同质是最善良的人(道德极致的人),他都搞不定了,整个内在不一致性兜不住了,这个人的悲剧性的命运,形成了一个构成性例外,一定得有人负责,否则没有办法圆这个东西,以他的上架替大家来赎罪,大他者是回溯性建构的,是因为这个人太善良,道德主义走到极致,还是遇见命运
相当于一个游戏里的超级老好人,在自己公共里被出卖了,线下被别的工会打骨折,这种不公正的结局,我们就会去设想有个大他者负责。
逃离121:如果一切是大他者创造的,那么大他者需要负责,他们不会想这是个
内在不一致的大他者,而是想方设法圆谎,要把他说成是最吊的最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