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职高语文第二册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必学课文。由于这是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学生巩固语言文字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大纲》的要求,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诵读和理解。:其中,一些浅显的优秀文学作品也可拿来欣赏。 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也较浅显,故事性较强,阅读难度不大,但语言比较丰富。可让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本已有的文言文知识自行解决,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同时,邹忌的说话艺术也是本文值得品味学习的地方。因此,我确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1) 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与、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学习设喻说理和类比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词类活用,而这篇课文语言又较丰富,所以词汇的归纳整理显得比较重要。学生以前很少接触设喻说理和类比的方法,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 二、教法及学法 1、教法:讲授法。 2、学法:比较法、讨论法 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让他们完全自学字词和理解课文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就占了很大比例。就课文来说,邹忌三次询问、三次类比;齐威王纳谏后三个阶段、三个变化,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更好地理解、欣赏课文。而邹忌和齐威王都是作者赞扬的人物,他们身上的品质是值得探讨的。 三、教学程序 (一)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扫除生字词障碍,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有一个初步了解,解决字词关,带着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了解和疑问,进入课堂学习,将对课堂效果起到较大影响,符合教育学上的主动学习原则和学问质疑的学习方法。 (二)导入新课 我国有句名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然而古代忠臣直接进言的,命运往往凄惨。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马迁受宫刑,都是千古奇冤。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顺耳的忠言呢?战国的邹忌已经做到了。(板书写题) 设计意图:导语设计一方面引历史事实激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为课文讲解作铺垫,引导学生思考。 (三)预习检查 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教师随机指点学生有关本课的字词音义。重点提示:yi丽 朝 孰与 诚 方 善 美 私 间 讽等。 设计意图:这一步朗读有两个目的,一是为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落实教学目标中的字词教学要求,扫除字词障碍。二是引导学生初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为后面文章意蕴理解分析打下基础。 (四)课文分析 1、介绍《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许多成语出自此处,如,画蛇添足 狡兔三窟 南辕北辙 鹬蚌相争 狐假虎威等。让学生留意课文中是否有成语出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战国策》有所了解,明确它的体例。 2、教师范读,请学生整理归纳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服(穿戴,名词作动词)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古今异义:、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特殊句式: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与坐谈(省略句)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重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中的词句特殊现象,加强词语的积累与巩固。 3、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下面问题。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讽谏的? 邹忌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暗喻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事事相应,步步推进最后,“王之蔽甚矣!”被推论而出。 (教师分析,邹忌的推理方法叫类比推理,即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从说理方法角度说,象这种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理方法就叫做“设喻说理”。)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初下君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见,大家已无以可谏,无怪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6)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明确:引导学生从进谏者,邹忌及纳谏者齐威王两方面去思考,为了帮助理解,可插 入淳于 谏齐威王的小故事以说明齐王是勇于接受别人的意思,从谏如流的。在说明邹忌这方面的成功时,着重说明是比关关事他亲身所经历的以及生活小事这两点。(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浅显且很有现实意义的文章,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玩味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说明什么道理,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引导过程抓住了课文标题中的“讽”问题设计,以此为中心,探究“讽谏”的前后过程,从而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把握主旨。同时,为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 (五)课文小结 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亲受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接受。同学们也可以学学这种说话方式。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四、五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知识,强化记忆。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文章来源:易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