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004 第四章《差序格局》

2021-08-15 11:30 作者:千叶秦风  | 我要投稿

费老以公私之辩开启了这一章,但讨论的实际上是归属问题,即什么是“我们”。

费老认为,相比于西洋,乡土中国的“我们”是“伸缩自如”的。比如说,同样是“带了他的家庭”,西洋人就明确指带着老婆孩子一起,他们的团体总是界限分明;而在乡土中国,这是指老婆孩子,还是带上父母,甚至捎上兄弟姐妹乃至于整个家族?在乡土中国,人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往外去构建社会关系的,这种关系随着日常生活一圈圈往外扩散,“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其实很正常,“现代”人能保持频繁联系的人的上限大约也是50左右。

这是不是“个人主义”呢?费老强调,这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其实先秦非儒诸家也有类似的批判,说儒家主张“爱街坊超过爱天下,爱父母超过爱街坊,爱自己超过爱父母”,于是“自私自利”。这种根据“愈推愈薄”反推出来的“爱自己超过爱父母”看似逻辑严谨,推导结果恰恰违背了儒家“孝”的原则。这种“自我主义”是以自我为中心展开,但并不是一定以自我为重心,随着社会身份和生产生活场景的转换也会不断调整,与之前提到的交流方式的“因地制宜”异曲同工。

说起来,费老还是有意无意地用了“家”来举例子,我其实很想说,乡土中国最重视的恐怕还是家庭。费老后文提到“(西洋人)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嗯,这是他们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的“传统”吧。而乡土中国最重视的是家庭(对于有的人是家族),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很多老百姓是事不关己的,认为那是“老佛爷的家事”。而广大人民群众的国家意识萌芽于五四运动,觉醒于抗日战争!从此以后,才有“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才有“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才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今天是伟大抗日战争的重要纪念日,日本投降76周年了。文章写出来了,缅怀先辈,砥砺前行!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004 第四章《差序格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