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论笔记七: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理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

2023-08-09 13:31 作者:凭依华  | 我要投稿

第七章.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理论

一.简要介绍

伊格尔顿可谓学术明星,目前(2023.7.27)健在且仍在创作。大学(剑桥大学)期间伊格尔顿师从利维斯,但后期很多观点是批判利维斯的。同样是在大学期间,结识了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鼻祖级人物)(《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并且得到了威廉斯极大的赏识。1967年,伊格尔顿出版自己的第一个著作《莎士比亚与社会》,1968发表《共同文化的观念》,期间因研究思路与威廉斯过于相似而被威廉斯批判了。后前往牛津大学任职,出版《作为语言的身体》,随后开始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文化研究脉络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新左派”。伊格尔顿被称为新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1988年威廉斯去世后,伊格尔顿成为英国马克思主义学界的代表人物。1976发表《批判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此时其思想渐渐转向阿尔都塞,且在文章中出现了对于威廉斯的明显的批判。1983年出版《文学理论导论》(《二十世纪西文学理论》)(非常重要!),1990出版《美学意识形态》(特别重要!)。进入意识形态问题后,伊格尔顿渐渐偏向文化理论。1991年出版《意识形态导论》。从1996年开始,伊格尔顿开始讨论文化问题,出版《后现代主义的幻想》,2000年《文化的概念》,2003出版重要著作《甜蜜的暴力》(这本书专门研究悲剧问题,指出古希腊时期的悲剧经常是英雄人物,而在现代往往是底层百姓。对此,他指出这背后的变换有着相当的政治革命性,即悲剧成为了反抗资产阶级的一种力量)。2007年出版《如何读诗》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伊格尔顿可能是在出版商的压力下写的)。仅就文学理论而言,新世纪中比较重要的著作,包括2003年《理论之后》和2012年《文学事件》。伊格尔顿实在是硕果累累,在这里只得简单铺开介绍。

二.文学本质问题

①“文学这个概念如同杂草”(1983年)。在《二十世纪西文学理论》中,伊格尔顿梳理了各种各样的给文学下过的定义,并发现所有的文学定义都有其缺陷。于是他便得出了如上的说话——文学没有本质,无法定义。但烫到文学是何物时,我们似乎又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于是伊格尔顿说,共同性就在于,文学就是出于某种理由而赋予其高度价值的作品。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学之所以是文学,是一个被认定的过程。(典型的反本质主义立场)所以所谓的名著,所谓的文学经典,都是不断被赋予叠加建构出来的。

②文学作品的五大共相(2013《文学事件》)。

在这本书中,伊格尔顿先从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分歧开始重新谈起(伊格尔顿走的是唯名论的立场),进而提出了五大共相。这五大共相不是文学本质,而是用于指称文学的方式。换句话说,伊戈尔依旧认为文学本质不存在,但出于讨论的方便,不妨就管这几个叫文学吧。五大共相即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功利性,规范性。

三.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伊格尔顿之所以去反对文学本质的存在,一大原因是因为伊格尔顿察觉到了文学背后的意识形态性,即所有的文学都逃脱不了意识形态。这是因为文学本质上就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既然是一种方式,特定的时间和背景就决定了我们对于事物把握的结果。所以理解文学不能只从其本身出发,而必须联系其与所处世界的意识形态的关系(例如19世纪后期,文学研究迎来了突然的兴盛。伊格尔顿认为,科学理性的发展导致宗教的衰弱,而必须有一个东西来取代宗教的位置,而文学和宗教有几个共同点,它们都关乎人类的本质价值,都涉及人的感性,并且都表现成试图拯救人类的样子。这就导致了文学某种意义上代替宗教,成为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的目的,是为了麻痹工人阶级)。特定的文学作品必定产生于特定的时间段。这种关注文学发展背后的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发展背景的方法,背后是对反映论和自然主义的反驳。反映论认为文学只不过是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显现(现代批判其为庸俗马克思主义),即文学本身没有能动性,自然主义认为文学是对某种意识形态的挑战,即文学的作用是让人看到人的虚假意识和揭露社会现实(过度强化了文学的能动性)。

同时,在伊格尔顿看来,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还尤其体现在其语言上。即语言的使用也能体现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点可以参考网络用语了解。

当然,也存在文学形式的意识形态性,这种意识形态性体现在以下两点:文学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戈德曼,马舍雷)(伊格尔顿算得上是非常赞同马舍雷的观点);意识形态的变化往往会导致文学形式的变化(英国十八世纪小说兴起,并且内容多为主人公命运的单线发展。伊戈尔看来,这是因为资产阶级的自信使得他们突破桎梏的诉求愈发强大)。

四.文学生产与美学意识形态

①文学生产方式

必然会提到马克思在导言中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于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方面认为所有艺术本质上都是受到经济基础影响的(所有上层建筑都受到经济基础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将艺术视作远离经济基础的一种意识形态。这也就对应的两种观点,一种将文学视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特别强调文学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这种意识形态特别的体现在审美意识形态。另一种将文学视作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这样就把文学视作了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大部分西马研究者都是在这两个基础上搭建理论的,而伊格尔顿渴望寻求一种调和,即文学生产包含两种。

②文学生产过程中的六大范畴

(1)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又分为一般的生产方式与文学生产方式。一般的生产方式即是物质层面的,而文学生产方式则是一般生产方式的衍生。

(2)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分作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一般意识形态为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观念,作者意识形态则指的是基于作者的家庭,阅历,阶级,种族等一切形成的独特意识形态,而审美意识形态指的是文化带来的意识形态。

以上的一切都需要一个来沟通承载,即文本。包括文本的六个即为文学生产的六大范畴。而文本是一切分析的切入点。

③美学意识形态

美学本质是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并且伊格尔顿强调,美学是最本质的意识形态。一个意识形态作用于个体的思想,其效果不如作用于个头的审美。从美学诞生之初,美学就被称作“感性”学,因此人会天然的认为感性的东西,是天然的而不受浸染的。但伊格尔顿在《美学意识形态》中发现,审美本质也是意识形态式的。美学诞生于18世纪,但是美学为何诞生于此。因为资产阶级的兴起促使资产阶级派寻求一个传播自己的审美主张的一个温柔的方法,于是美学便如此兴起了(比起关注历史讲述的年代,关注讲述历史的年代更重要)。伊格尔顿认为,因为美学是感性的,所以美学反而更容易形成意识形态。但是美学还有着一种抵抗性,许多西方学者指出,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抵抗,最终都会归结到美学上去。马尔库塞创立了所谓的“新感性美学”,他认为在文化工业批判的今天,情感的麻木化导致人的欲望不再是人的欲望,而是对别人的欲望的欲望。人选择了社会已经预设好的欲望,并将其当成了自己的欲望。欲望的模糊化导致了自我的模糊化,最终导致的是审美的模糊化。人所拥有的审美不再是个体自发的,而是整个美学工业事先创造好而被选择的。人在扮演着自己的欲望,无比真实而又无比虚假。

五.政治批判

文学批判本质上都是政治批判。

除此之外,伊格尔顿还有不少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与表达自己对于女性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趣的文章,尤其是1980th以后的年代。出于种种原因,此处不做展开。


西方文论笔记七: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理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