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朱元璋自卑猜忌的性格看他对知识分子的忌恨

2022-12-17 01:43 作者:黔府历史笔记  | 我要投稿

黔府历史笔记/文 由于朱元璋生于元末乱世,生计无着,以致于沦落到讨饭僧人的地步,他的性格中不免留下游民的因素,诸如自卑狭隘、猜忌多疑、不信任任何人、自私等。而这些性格严重影响了他的文化政策和与文人的关系! 1、朱元璋的自卑情结

朱元璋起于草莽,年少时无缘与高门后裔和文人雅士结交,掌权后他十分注重与文人结交,不惜身份下交许多文人,表现得十分虚心好学、礼贤下士。 但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无论文人们在皇帝面前表现得何等谦卑,皇帝依然是学生,文人依然是先生、是为上者、尊者。这是对以天子自居的皇帝、总揽天下大权无所不能的皇帝的尊严和心理极大的冲击。“天下怎么还有我不能而你能的事呢?”

讲得简单点就是,对于一个自认为天下第一的人,他不允许有领域他不能掌握,即使是人的大脑、思想也不能。他是天下至尊,他需要全面控制和掌握天下所有人和事,一旦有地方为他所不能,他就要想办法能,实在不能他就要把能的人弄走。 这种心理一方面导致自卑,另一方面也导致猜忌多疑。 朱元璋面对的现实就是,一边是识字不多半文盲的自己,一边是饱学诗书的鸿儒臣子。二者相遇,不能不显示出自己那低得可怜的学识水平,表面上看起来的至尊在文化领域变成了无足轻重的乡愚。 年少时,缺衣少食的他物质上不能自立,只得依赖他人;掌权时,富有四海的他精神上还是不能自立,也只能依赖那些表面谦恭实际上傲气十足的文人。这使得他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强,尤其是精神境界的贫瘠更加促使他自卑。

这种自卑演化而成的多疑猜忌在朱元璋顺利登基后表现得更严重,并导致他迫害了大批比他高明的文人,甚至在明初形成了轻视和践踏文化教育的恶劣风气。 2、强硬手段征服文人

为了征服文人,体现自己不是野蛮皇帝,他多次将自己写的文章作为圣谕颁行天下,强制要求天下臣工和学生作为必修的教材。表面来看,此举颇有重视教育的意味,但只要稍加思考,把他对文人的高压政策(百般猜忌和残酷镇压知识分子)联系起来就不难揣度出他的真实意图——显示文采来抑制内心的自卑感。 同时也大量炮制文字案件,许多文人在“字眼”上掉了脑袋。也就是说,他常常在文书的字里行间,深文周纳,推敲捉摸,把许多字和词,认为是影射 自己,谩骂讽刺自己。为此,便大开杀戒,杀死了不少大臣,形成了明朝一代的文字案。

具体来看,《剪胜野闻》中有一则记载:“太祖多疑,每虑人侮己。杭州儒学教授徐一夔,尝作贺表,其词有云‘光天之下’。又云‘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帝览之大怒云:‘腐儒乃如是侮我耶。生者僧也,以我尝从释也。光则摩发之谓也。则字作贼。罪坐不赦。’命收斩之。礼臣大惧,因请曰:‘愚蒙不知忌讳,乞降表式。’帝因得为文传布天下。”因为朱元璋自己曾做过小偷,他认为“则”字实在影射他自己。 还有浙江学府教授林元亮为海门卫作谢表俸表,写道:“有则垂宪”。最后因则与贼字音类似而被斩杀。因“则”字丧命的还有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贺正旦表中有“仪则天下”四字)、桂林府学训导蒋质(表中有“建中作则”四字)、灃州学正孟清(贺冬表中有“圣德作则”字)等。就连记写表文的官吏也受到了处分。

《蓬商类纪初纪》载: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旧殿废墟上新建知府衙门,请人题字“龙蟠虎跃”,朱元璋见了,认为魏某有野心,遂腰斩之。 《古稼杂录》载:高启因“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一诗有影射朱元璋为小犬的含义,而被腰斩于市。 还有僧人来复也因“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被斩。 总结来看,因“字眼”受到迫害的文人还有常州府学训导蒋镇、陈州训导周冕、怀庆训导吕睿、祥符县学教授贾翥、亳州训导林云、德安训导吴宪。 他对于文人的忌恨甚至牵连到曾受他重用的宋濂,宋濂辞官归隐后,每年都会进京朝觐朱元璋,但有一年没有去,朱元璋就杀了宋濂的儿子宋璲、孙子宋慎,并将宋濂贬斥到茂州。 3、总结

朱元璋在精神上无法战胜文人,因此他也就无法抚平内心的自卑,导致他猜忌甚至虐杀文人。他要求文人只能按照他的文风格式做学问,甚至表达也只能按照他规定的固定格式。这样他才能在精神这个永远不可能平衡的天平上找到一点安慰。这表现在他要求天下学校都要在门前树立不许学生炫奇立异的时刻,考试生员不得直言。 这样爱瞎说的文人失去了求真知的激励,不能进行广泛有效的创造性学术研究,也不能过问政局,也就不能干预朱家皇权的发展。

从朱元璋自卑猜忌的性格看他对知识分子的忌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