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990

2021-03-29 22:32 作者:沉书海浪中  | 我要投稿

从长矛、剑和戟的时代,到大炮、子弹和火焰喷射器的时代,究竟经过了多少次月缺到月圆的变化?

描绘时间的雕刻之柱——历史书,它们厚实如砖块的稳定形状,是否也反映出了历史的某种未被察觉的固有性质?

而眼前的这个难以捉摸的人类,这个变幻莫测的妖怪,是否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特殊的联系?

她张开了嘴,开始向我讲解她那些荒唐的观点。

但我还是得从我是怎么认识她的讲起,即使这一点现在看来已经不重要了。肄业那年的年底,大约是十一月,我离开了大学,被这家偏僻的私人图书馆雇佣,负责整理这里的历史学著作。我并不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参与过与历史学研究相关的活动。所以,雇佣我是一个没有道理的决定。我甚至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找到我的。

图书馆位于一片稀疏的树林边缘,透过几棵枝繁叶茂的高大巨树的树枝,可以看到不远处的两三座低矮的废弃民房。这座三层建筑里几乎每个房间都被书籍充满了,与其说是图书馆,不如说更像是被某个讨厌读书的学生遗弃的拥挤书房。除了两间还算宽敞的卧室外,整栋楼里只有一间狭小且昏暗的客厅可以供我们坐下来休息和阅读。每天中午,一位厨师会过来为我们做饭,做完便匆匆离开,清洁工则是每隔一周来一次。

这里异常荒凉,但又设施齐全。水管和电线似乎都是最近才装上的,感觉就像专门为我而准备的一样。然而,其他的东西明显都很陈旧。墙上到处都能看到粗糙地修补过的痕迹,院门还是完整而坚固的,但锁却已不知去向。图书馆是座孤立的建筑物,要穿过树林才能碰到附近的村民。万幸的是,并没有什么歹徒盯上这个毫无防范措施的地方。

数不尽的历史书被随意地摆放在书架上,没有规律,或者说,我看不出其中的规律。既不是按时间顺序,也不是按种类或主题排列。有时,一本明代的野史被放在唐代的官修史书前面;有时,一本经济史专著出现在许多军事史著作组成的阵列中。这种情况使我不得不在各个房间之间跑来跑去,并不断地在书架上爬上爬下,只为了找到某本书引用的另一本书。

而我所做的研究也非常古怪。雇主寄来的那封含糊不清的信里的原话是这样的:

“邀请您从史书建成的迷宫中搜寻线索和证据,找出那个隐藏在视线所及的画面之外的古代人。它有时会露出马脚,偶然地暴露在记录者眼前,并被混进事无巨细的记载之中。它的足迹组成的图画难以描摹,但我们都曾见过。

“您的工作是,摘抄史书中出现的所有跨越了朝代的记述,探索它们内在的联系,尤其是,抓住那个你以为自己看不见的东西。它的行动规律,能解开我们对未来的种种困惑,改变我们对历史的看法。

具体的工作内容请您询问上官老师。”

因此,我与这位来历不明的学者被困在了这座仿佛脱离了世界的图书馆里,每天都见证着往日的、像是并不存在的时间变迁。我不知道她究竟在研究什么,只见到她终日舒服地坐在客厅的长椅上,阅读着我从未听说过的无名之书。

直到那一天,她突然开口了。她用宣道般的语调,高声说出那些令我震惊的预言:

“时间在翻滚,像狐狸追逐自己的尾巴一样不断地旋转。当它翻过一个周期时,相同的事情就会再度发生。但是,每个周期的时间漫长到人类个体无法理解无法体会的程度。你能感觉出一百年和一千年的区别吗?你知道你五十代之前的祖先怎样生活吗?他们食用什么颜色的谷物?他们的皮肤与衣服摩擦时是什么感觉?他们和你十代之前的祖先,真的毫无区别吗?

“当历史遥远到与神话相接,形成一道永远没法触及的地平线时,你所能了解的事实,已不再等同于你的现实。那不是千百年前的生活,那是介于物体和虚幻之间的一种凝胶状的东西,如同雾气或者暴风雨,笼罩在你的周围。即使考古学家挖掘出实物,那也是一些透过雾气残留的印迹,与你的感受仍然隔着一层薄薄的膜,你仍然需要借助想象,来添加许多没有证据的细节。

“所以,历史在我们眼中是变幻不定的。它就像闪烁在天际的极光,人所见到的,只是多变的颜色和形状,而非来自太阳的那些礼物。

“然而,如果我们抛开繁杂的琐碎小事,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的转折点上,然后放纵我们的妄想,任意地、不负责任地捕捉瞬间的感觉,就能得到某些超乎寻常的结论。这能让你猛然从地面飘向高空,或者直接坠入深渊。

“你看到了吗?那个无与伦比的时刻,它将无数的城市、村镇融为一体,冲破了原有的边界,使每块肢体最终汇聚为一个完整的人。它改变了你们对这块土地的理解,让松散的鳞片组合成一副坚实的铠甲,让纤细的枝条缠绕成一张繁密的大网。那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那个瞬间。

“一个全新的时代降临了。到目前为止这个时代尚未过去,你依然活在这团凝胶之中,并最终仍将死在这场暴风雨里。因为即使个人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这一概念却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升级。块状的土地是一种限制,人类似乎还未能随意穿过大自然设下的那些障碍。

“没有意义,对你来说,思考更新的时代何时抵达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根本没有机会见到它的样子。不过,或许我可以告诉你那个时间点在公元二十八世纪,当然,那个时候世纪这个词可能已经不存在了。什么?我是怎么算出大概的时间的?你是想了解这其中的奥秘吗?

“但是,你误解了,我算出的并不是大致的范围,而是一个准确的年份。

“注意到了吗?公元前221年事实上是某个过渡时期的结局,经历了八百年的生长和吞食,国与国之间发展到相互推挤、国界上几乎没有空隙的程度。就像无数水滴的逐渐融合一样,非常自然地变为不能用滴字来形容的一滩水。也就是说,带来新时代的转折点,就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

“而在与你相近的年代,有一个明显类似的重大事件——战争。对于很小的时候就阅读过历史教科书的你来说,那几乎是陌生的古董年代与可触碰到的实物年代的分界线。同样地,两场战争都令重心向更西边移动,并重新划分了地图。区别仅仅是范围从一块土地扩大到了整个地球表面而已。

“过渡阶段已然开始,摩擦会越来越剧烈。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的需求必然继续增加,人口流动性也会一直增强,世界各国终将处于不得不统合为一的境地。那时,或许你们盯上了新的土地,那些距离不太远的星球,又或者,你们准备钻进地壳,在略深一点的地下挖出些建筑来。

“周期是固定的吗?这谁能知道呢?但你只要做一次最简单的加法就会算出这个数字。别忘了历史的轴线上没有原点——公元0年。从公元前1046到公元1945,差值就是——

2990。”

狂想结束了吗?我对此已经没有清晰的印象了,只记得她后来提到什么“总统与周穆王”、“从学派到军人再到商人”、“王莽新政和宋真宗封禅”,大放厥词,稍有理性的人听了都会发笑。屋中的历史书仿佛模糊扭曲为许多草履虫,包含着一些我无法理解的内容物,伴着她的声音在我头顶游动。

时间?我们究竟在图书馆里待了多久?树林以外,我原本懒惰地生活过的那座城市,我在那儿上过学但却一事无成的那所大学,现在是什么年代?是在来时的二十一世纪?她预言的荒谬的2770年?还是,某个我本不该去触摸的幻想中的年代?

于是,我也成了那个东西的俘虏,那个我以为自己看不见的东西,那个与历史并行、变幻莫测的东西。

注:本文题材为小说,文中角色提出的观点是虚构的,也是娱乐性质的,其中涉及的历史信息可能有错误或不准确之处,请勿当真。

2990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