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T-50轻型坦克,轻盈灵活,就是太复杂
在吸取了西班牙战争的经验后,苏联开始设计建造新一代轻型坦克,与20世纪30年代初的苏联不同,此时的苏联经过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坦克科技还是设计思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39年,T-50轻型坦克开始研制,在1941年1月定型并获准生产。

在当时,T-50轻型坦克绝对算得上先进坦克,它融入了很多先进的技术、理念。在装甲防护上,它和当时的T-34中型坦克一样,通过系统性的布置倾斜装甲,强化了整体的防御力。
车体由37毫米均质钢装甲焊接而成,倾斜角度在40°~57°,炮塔的最大厚度与车体相当,造型和早期T-34的炮塔型号相似,具有优良的防弹外形,对于一款轻型坦克而言,这样的防护算得上不错了。

坦克的动力为一台V-4柴油发动机,能输出300马力,与30年代苏联轻型坦克采用汽车引擎不同,这款V-4发动机整体性能更好,能赋予坦克更好的机动性,缺点就是这款发动机设计上还没有完善,并且需要单独生产,这一点成为T-50坦克的软肋。坦克的行走装置采用扭杆悬挂,6对小直径负重轮,主动轮在后,导引轮在前。
武器配置上仍然采用一门45毫米口径主炮,车内备弹150发,另有一挺同轴7.62毫米TD机枪。这样的配置倒是中规中矩,不过T-50最大的优势是采用3人炮塔,这在二战早期的苏联坦克中很罕见,这提升了坦克作战的灵活性。

不仅如此,T-50坦克均配置了无线电设备,这在当时也很少见,在二战初期,只有德军才在装甲部队全面普及无线电设备,其他国家军队的坦克相对来说安装比例更低,苏军更是只有指挥坦克才安装,并且性能堪忧。
T-50轻型坦克由174号工厂生产,坦克重14吨,长5.2米,宽2.47米,高2.16米,采用4人车组,最大公路速度60千米每小时。

仅从数据来看,T50轻型坦克的单车作战性能还不错,在当时甚至可以和德军的三号坦克周旋一番,对付一号、二号坦克更是不在话下,不过直面数据并不能全面的反应问题。“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后,T-50只生产了69辆,其中还有一些没有武装。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苏军认为这种坦克可靠性还有待完善,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坦克生产太耗费工时和材料,因为它的车体生产和T-34差不多,发动机则需要单独生产,这些特性让它无法满足大战的高消耗。

在卫国战争爆发后,苏军并没有立即放弃T-50,反倒尝试根据前线的情报升级T-50,当时在对德军三号坦克进行了测试后,发现这款坦克对苏军45毫米反坦克炮具有不错的防御力,需要在近距离才能击穿其正面装甲,但不知为何,苏军高估了德军坦克的攻击力,认为T-50的防御不足。
在升级计划中,通过螺栓安装附加钢板是当时苏军的常用手法,通过这种改装,T-50装甲最厚处达到了57毫米,加上倾斜的结构,防御力将成倍提升。付出的代价就是坦克车体变重,机动性变差。

T-50的另一款升级型号则是T-50-2,这款坦克其实在卫国战争爆发后不久就开始酝酿了,当时苏军发现“57神针”(57毫米反坦克炮)是反坦克的神器,于是也打算将这门火炮安装在T-50上,同时还将对坦克车体进行简化和优化,例如安装干式主离合器、携带手动灭火器等等。
T-50整体上来说是一款很优秀的轻型坦克,只是当时的情况下苏联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善它,它也不符合大战爆发后的消耗战思路,最终被结构更加简单的T-60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