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洋大兜属(Chalcosoma)所有种简介

2018-12-26 16:57 作者:广door叁叉  | 我要投稿

南洋大兜属是一类产于东南亚地区的大型兜虫,可谓是亚洲代表性的兜虫之一,同时也是亚洲兜虫中体型最大的一属,雄性的三支长角和大长腿是该属的主要特征(好吧其实俩长胸角中间还有一个比较小的刺状胸角所以严格来说是有四个角的,不过这个小胸角在个别小型亚种或小型个体身上也会有消失的现象所以还是以俩长胸角和头角为准吧),外壳富有墨绿色的金属光泽,属名中的Chalco在拉丁文中是所有跟青铜有关单词的前缀,而soma则是身体的意思,故此也有被译为“铜身大兜属”

巨大的体型、霸气的外表加上凶暴好斗的性情使得南洋大兜成为了甲虫圈中非常热门的种类,其中比较有名的三个种类也被合称为“南洋三剑客”

下面就来看看Chalcosoma属下都有哪些种类和亚种吧

亚特拉斯南洋大兜 Chalcosoma atlas(南洋CA)

母虫

种名源自希腊神话中的擎天巨神亚特拉斯(Atlas),因此也被称为“擎天南洋大兜”

亚特拉斯南洋大兜是南洋大兜属里最早被命名的一种,体长35-110mm,虽说最大能超过十厘米但实际上公虫在七厘米多八厘米左右的个体就能达到长角型,体长上无论平均还是极限都是三剑客中最小的,一般的长角个体也就比独角仙大一点,能达到十厘米以上的巨大个体并不多见...该种的特征是头角前端有山丘状的隆起角突(中角及短角个体的头角突会变为一对对称的小突起)

up目前也找不到CA10+的卡尺图...

不过亚特拉斯南洋大兜却是南洋大兜里分布最广的种类,有个多达七个亚种,但亚种之间的体型差异非常大...

Chalcosoma atlas atlas(南洋CAA)

大型亚种,体长45-100mm,产于苏拉威西

Chalcosoma atlas butonensis(南洋CAB)

体型最小的亚种之一,体长仅有45-52mm,产于印度尼西亚-布顿岛(Buton)

Chalcosoma atlas hesperus(南洋CAH)

体型最大的亚种,体长45-110mm,产于菲律宾

Chalcosoma atlas keyboh(南洋CAK)

大型亚种,体长42mm-101mm,产于苏门答腊、马来西亚和婆罗洲

Chalcosoma atlas mantetsu(南洋CAM)

中到大型亚种,体长48-91mm,产于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和柬埔寨,据说在云南省的边境地区也曾有出现

Chalcosoma atlas shintae(南洋C.a.shintae)

也是体型最小亚种之一,不过比例上倒是比CAB要好一些...体长45-52mm,产于印度尼西亚-佩伦岛(Peleng)

Chalcosoma atlas simeuluensis(南洋C.a.simeuluensis)

小到中型亚种,体长47-68mm,产于印度尼西亚-锡默卢岛(Simeulue)

高卡萨斯南洋大兜 Chalcosoma chiron(南洋CC)

母虫
up以前也养过一只这种的中短角个体(现已标本)

南洋大兜属的最大种,同时也是亚洲体型最大的甲虫,体长50-135mm+,并起码要九厘米多十厘米左右的个体才能达到长角型,外形上与大个体的亚特拉斯南洋大兜相似,标志性特征是头角中后段有一个刺状突起(但中角和短角个体的头角突也可能会转变为一对小突起或直接消失无头角突)

南洋CA(左)与南洋CC(右)的头角对比

高卡萨斯其实是由该种的旧名Chalcosoma caucasus中的caucasus音译过来的,而caucasus的原意是高加索山脉,所以虽然也有被译为高加索南洋大兜但up个人是不喜欢这个名的,因为总感觉这样叫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个种类是分布在高加索山脉的...也不知道当初是为啥会取了Chalcosoma caucasus这个名反正现在拉丁名已经改为了Chalcosoma chiron(不过种名的开头字母也还是C所以南洋CC这个缩写叫法还是不用变的),而chiron则是源自希腊神话中的半人马大贤者喀戎(Chiron)

(没错就是Fate/Apocrypha里那个黑方阵营的近战弓兵

话说喀戎还是赫拉克勒斯(Hercules)的老师来着...是不是瞬间感觉南洋CC跟长戟大兜(Dynastes hercules)的关系变得有点微妙了(ಡωಡ)

好了好了扯远了......回归正题,高卡萨斯南洋大兜分为四个亚种

Chalcosoma chiron chiron(南洋CCC)

体长50-126mm,产于爪哇,这个亚种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头角前端有像南洋CA那样的山丘状隆起,胸角弧度也较大

Chalcosoma chiron belangeri(南洋CCB)

这个其实可以算是南洋CC最小的一个亚种了,但体长仍能达到50-125mm,不得不说南洋CC的四个亚种其实体型上没有太大变化,产于印度东北部、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等中南半岛地区

Chalcosoma chiron jansseni(南洋CCJ)

体型最大的亚种(其实也不一定毕竟四个亚种的体型差异本来就不大,无论哪一个突然出现一只刷新记录的超大个体都不稀奇)体长50-135mm,产于苏门答腊(要跟苏门答腊巨扁锹甲竞争所以才变这么大?)

Chalcosoma chiron kirbyi(南洋CCK)

体长50-128mm,产于马来半岛

四个亚种的对比图

最后关于这个种类极限到底有多长...这个还是有点谜的......就up个人感觉是135-140mm之间是极限了

最后下面这张所谓的有150mm的卡尺图个人是感觉有些角度问题的...从上面的侧面图中就可以看出南洋大兜的前爪径直向前伸展以后长度会差不多到胸角尖端的位置(甚至还长一点),但这张图里前爪跟卡尺前端也差的太远了吧......

婆罗洲南洋大兜 Chalcosoma moellenkampi(南洋CM)

母虫

又名莫兰金比南洋大兜,体长40-115mm(120mm?),仅产于婆罗洲无任何亚种分化,是三剑客中特征最明显的一种,胸角间的间距比较窄,头角上有少量锯齿后端还有一对小突起

国内虫出江湖大佬养出来的巨大个体
长角个体与短角个体

三种的对比

从左到右南洋CA、南洋CM、南洋CC

虽名南洋三剑客但实际上南洋大兜属还有第四个种,只是比起前三种能上十的巨物这第四个种由于是个小不点在各个方面都实在是比较不起眼因此知名度也很低

恩加诺南洋大兜 Chalcosoma engganensis(南洋CE)

又名安格尼斯南洋大兜,体长35-64mm,是南洋大兜属的最小种,仅产于印度尼西亚-恩加诺岛(Enggano),无亚种分化,或者说这个到底是该作为一个独立种还是其它哪个种下的亚种似乎都还有争议...

大个体的头角上有两个并列的小角突(小个体好像会合并成一个)

母虫

最后再补两张大个体公虫的活体图

南洋大兜非常的暴躁好斗,以至于日本的斗虫节目中都将其冠以“东南亚的暴君”之称,那么它们的战斗力到底如何呢?

呃...虽说斗志很足但实际上比起长戟大兜和大型象兜这些大兜来说南洋大兜的抓地其实不是很稳,而且由于在打架时喜欢挥前爪因此不一定所有的腿都用来抓地,下盘很飘...本身也属于爆发类型,耐力不太好......

这也是为什么在跟独角仙打时总是容易被掀底......

不过既然分布在东南亚那就意味着南洋大兜在原产地就会跟各种锹甲遇上,好战的南洋大兜难免要跟锹甲发生冲突,那么它们有没有什么比较能应对锹甲的构造呢?

或许算是有一些吧...(以下大部分是属于个人分析)首先热带雨林的树木上往往容易长些苔藓之类的东西

南洋大兜的长腿能让它们有更大的抓地面积,并且较大的爪钩也能穿透苔藓勾住下面的树皮,而相对来说锹甲的爪子较小往往容易只勾住表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南洋大兜的抓地是能比锹甲更稳的

爪子特写

并且在这种环境下真打起来时南洋大兜一发力很容易就把锹甲连着它脚下的那块苔藓给一起掀飞了

苔藓:神仙打架凡人遭殃......(╯°Д°)╯︵┻━┻

图里表示不清楚的话可以去看看原视频

另外南洋大兜的大长腿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在被战斗中锹甲举起时通过腿长的优势只要有一两个爪子能勾到树皮就能重新爬回到擂台上不至于被扔下树,还可以在这个时候趁机绕后,这也就是南洋大兜在跟锹甲打时有时会玩的一种骚操作 ↓

日本大锹:哈哈哈我赢啦!
南洋CA:看我骚走位!
南洋CA:怼你腚眼
日本大锹:?!
日本大锹:woc...正面打不过就跟我玩阴的

不过总的来说毕竟大个体有着十厘米以上的巨大体型,这种体型下的南洋大兜很多锹甲也已经比较难撼动了

你怎么回事啊?小老弟

对大个体的南洋大兜威胁性最大的应该也就是大型扁锹这一类锹甲顶尖战力了

啊♂?乖乖♂站好

截图出自

另外顺便提一提南洋大兜长角个体的角形主要是控制系,而中到短角则比长角更具杀伤力

较短上弧头角配合上胸角就成了打孔机...

up以前那只84mm的中角南洋CC就曾经打伤了亚克提恩大兜的前腿...

南洋大兜的幼虫阶段也是兜虫中比较奇葩的,首先大部分兜虫的幼虫食性都偏腐,以土地中的腐殖质为食(饲养时选用深度发酵的木屑或腐殖土),而南洋大兜却是少数幼虫食性偏生的,在野外它们是跟锹甲一样幼虫栖息于朽木中的

这套图片源自贴吧

并且被挖出来以后还会像花金龟科的幼虫那样用仰面朝天背部蠕动...

由于up也没有养过南洋大兜的幼虫因此南洋大兜的幼虫饲养有啥注意事项或细节我也不是很清楚,反正食材上肯定最好就是用浅度发酵的木屑啦,另外南洋大兜成虫幼虫都一个臭脾气,幼虫也是非常凶碰一下就要咬人的(听说发起狂来甚至能误伤自己。。)所以换土时也得小心点吧,还有南洋大兜幼虫在3龄末期往往容易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化蛹地点而疯狂暴走乱钻导致掉重,因此人工养殖没有那么容易养出大的个体的公虫......

最后再提一下饲养成虫时一个非常有必要重点留意的地方,那就是成虫的前胸甲与中胸的这道关节缝隙

南洋大兜的这道缝比其它的兜虫更深并且内缘跟开了刃一样,就像一把指甲刀...据说是在原产地为了抵御猴子而特化出来了的,虽然是个完全被动的防御性武器但也是片逆鳞,被任何东西触碰到都会迅速夹和,这个位置千万不要用手碰,否则●●●●●●

痛痛痛痛...


南洋大兜属(Chalcosoma)所有种简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