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T75班用机枪

中国台湾T75班用机枪是台湾高雄联勤205兵工厂仿制比利时FN MINIMI机枪进行改进制造的一款轻机枪。

重量:7.5公斤
全长:1110毫米
使用子弹:5.56x45
口径:5.56毫米
枪机:长行程导气式活塞,开放式枪栓
射击方式:全自动
射速:600-900发/分
枪口初速:900-950米/秒
射程:800米
供弹方式:30发弹匣、200发弹链、弹鼓
T75班用机枪以FN MINIMI轻机枪为蓝本,将零件改进简化以利于在台湾的工业水平下正常生产,并依据东方人的体形加以设计修改。
仿制MINIMI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台军看到T74排用机枪(仿FN MAG)结实好用,而台军内部为了填补退役57式机枪(仿M60的失败品)留下的空缺。1985年57式步枪和机枪退役之后,T74排用机枪定型并且开始预量产。第二年,T75机枪推出原型。但是拖到1992年,T75才完成定型,然后拖到1996年才正式推出……
早期推出的T75据说并没有下挂式弹箱,而是把弹链披在身上,不过T75的一个改进特点是改进了供弹方式,弹链垂直于供弹口也能正常供弹。当然为了战术性和便携,目前此种弹箱经过机枪改进设计之后已成为其标准配备。
T75班用机枪有一款枪托可左折的紧致型,估计是仿制MINIMI的三角铁丝枪托型。据猜测是给台军的特战部队与空降兵使用而开发,量产情况未知。

在性能验收试验时,T75对空射击命中率超过台陆军提出的设计指标。在淋雨、海水、泥浆试验中,连续射击600发无故障。在寒区、海拔3134米的高山、平均温度0-2°C的恶劣环境下,T75机枪各零部件亦未出现损坏或故障。
T75与原版FN MINIMI在内部结构与外观皆有差异,结构上却与同期发展的仿FN MAG的“金刚枪”T74排用机枪类似。有以下的特点:
为了简化后勤的额外需求和生产,扳机组、握把、准星和照门等80项零组件(约占60%)与T74排用机枪共用, 也可沿用57式机枪的两脚架(T74也在用的祖传脚架,怕不是用到台军解散的玩意)
T75有弹链、弹匣(AR系的北约标准STANAG弹匣,与T65步枪共用)和弹鼓三种供弹方式,分别是弹链和弹鼓、弹箱200发,弹匣30发,装填通标的5.56毫米口径的步枪子弹或是两款台湾制造的TC74穿甲弹、TC79曳光弹。当然本人目前不知道台军公布的弹鼓供弹,是指RPD的鼓式弹箱,还是联勤搞出了下弹鼓供弹+侧弹链并存的方式,还是……

T75的整个供弹系统经过特殊设计,将2.5公斤重的弹链完全垂直于枪下仍可顺利进弹。为防止射击时和上膛时拉机柄钩住异物和手不好操控,其拉柄尺寸与MINIMI相比缩小了一些。采用****上的活动式准星,在更换枪管后,不需重新调整表尺即可迅速射击(一说是枪管固定式准星)。瞄具另装有氚发光点,可用于夜间瞄准射击。
另外,采用新型枪口制退器,使其后座力和57式机枪(仿M60)对比减少约30%,能有效控制枪口跳动,提高准确性。更换枪管时,此枪管为可快速更换的冷锻镀铬枪管,其上装有提把便于手提携行。
枪管下方的瓦斯钢管采用两段式套筒结构,方便拆卸保养。
脚架向前折叠,有利于提枪和背枪行进。(说句寒碜的,MINIMI前护木下面那个槽就是折叠脚架的,而台军还在用57式机枪脚架,说不会造也不太可能,估计是为了省事,当然MINIMI脚架比57式的细)
枪托增加底板弧度。护木采用复合材料制造,隔热性能好,连续发射600发也不会出现过热严重。
T75虽然为仿制比利时FN MINIMI,但是T75也有优化改进,也算是自主研制发展,并非仿冒品。但台湾省陆军还是选择了FN Minimi,最后只象征性采购一批十分小的数量的T75。
和陆军的冷漠相比,同一时间其他军种如台湾省空军、台湾省海军陆战队、台湾省宪兵则对T75表示欢迎,并且大量装备T75,而台湾省警政署和海委会海巡署也有一小部分的备用。
使用单位:台湾省军队、宪兵、警政署、海委会海巡署
(如何分辨MINIMI和T75?)
(看看有没有用M60脚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