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测试用例编写——抓牌理牌法
上班也有一阵了,尝试过几次编写新需求的测试用例。
我是一个比较强迫症的人,同时思维会较为严谨,所以在写测试用例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瓶颈,经常卡壳,在一两个点上非常纠结。
一方面是经验不足,另一方面还是方法问题。
我们公司要求用Xmind编写测试用例,
其中最逼死强迫症的点就是思维导图的大纲属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
思维导图是从1开始发散,高屋建瓴,先定主干道,再写每一支的细节。
这里就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如果主干定错了怎么办?
事实上就是会定错,即使你对需求文档已经倒背如流,如果需求文档的条理没有很清晰,你一上来就先给用例分组,大概率是会分错或者遗漏的。
等写到后面发现这块东西应该在那个模块,这两个分支应该算在一起,那条主干道反而应该放到这条支线里面,你就会发现,这改起来真的千头万绪一团乱麻理不清楚了。
所以,Xmind这种工具,表面上看起来极其有条理,很高大上,但是在实际使用中非常不现实。越是有条理的东西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实现起来反而越是困难,越是逼死强迫症。
、、就好像你想把房间弄整洁,或者学别人给桌子理线实现无线桌面,你经常会发现怎么都弄不满意,好不容易弄好了又发现了更好的方案。又要全拆了重新弄一遍,最终发现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不要放心里,线乱心不乱。
好了闲话少扯,回归正题。一上来就思维导图是绝对不行的,尤其是我这种强迫症。
那怎么办呢?
我发明了一种方法论:抓牌理牌法!
什么意思呢?当刚开始准备写测试用例的时候,我们采用抓牌法。
对照需求文档,按照文档顺序一条一条地记录测试点,就像是抓牌一样按顺序把每一张牌先抓到手里。
对照需求文档,这样想到多少写多少,会遗漏一些,而且没有条理,因为需求文档很多时候都很粗糙。
生产环境下很正常,产品能写的清清楚楚要你测试干嘛。
但是不用多想,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一条条对照,尽量覆盖,这个时候只是写测试点,我个人是觉得word就很好用了。
当你把能联想到的东西都写完了,这个时候心里才真的算是有了一点数,可以开始整理测试点了。这个时候再开始理牌,把相关联的测试点放在一起。这个是顺子,那个是对子,那个是炸弹,然后这边凑飞机带翅膀,剩下几个单只看看放到哪边。
整个过程和理牌是非常相像的,先大概理一理手里有哪些东西,然后逐渐看清手里牌的局势,最后定下出牌思路。
到这个时候,你还会发现自己缺了哪些牌,去凑齐自己的顺子,或者凑齐自己的炸弹。随着整体思路的清晰,没有覆盖到的地方可以慢慢补全。
当然你也会发现,你自己打牌的时候是会边抓牌边理牌的, 这当然也完全是正确的。
最重要的是,主干分支往往是在整体局势明朗之后才能看清的,无论是先抓牌再理牌,还是边抓牌边理牌,都是循序渐进的整理,而不是一上来就确定我要把炸弹放这边,把顺子放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