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创业就是教育

电影的整体色彩很舒服,剧情改编很大胆,增加了戏剧性冲突,融合了多条线索和关系。张桂梅和丈夫、局长、教师、村民、学生,甚至是她自己。
剪辑中好几处从平静中突然切换,要么是突然的雷鸣,要么是突然的鹅鸣。能感觉想要达到艺术手法,就是容易把观众吓得一激灵。
电影里面的张桂梅比纪录片里的更泼辣,霸道,有点女皇那味。而纪录片看起来是具有政治觉悟的妈妈型的人物。电影中没有表达其政治背景和筹款过程。上来的开学典礼有点喜剧片的感觉,可能导致很多观众不满意。山中女孩的开场哄笑显得有点做作,逃课游玩戏份可能有点多余。重点刻画如何提高这些基础很差的孩子的成绩,最终考上大学,效果可能更好。
影片的各条线路的戏剧冲突占据了大量戏份,包括张和前夫的情感历程,张和教育局长的冲突,张和村名的冲突,张和教师的冲突,张和学生的,张和自己的。这么多线索确实能够更好的刻画张的个人形象,更全面了,更像是个有血人肉的人了。
但在纪录片中,张校长自身的光环与这些细节是矛盾的。从记录片中可以看到,她的话语极具党的特色,这些很符合她的时代特色。张桂梅在现实中靠自己的长期的宣传和信仰,以及人大代表会上记者的宣传,得到了云南政府相关的经济支持。学校一开始就已经竣工。如此有觉悟的人怎么会一下就喜欢影片中那些嬉笑怒骂,情感纠葛呢?
所以电影的艺术加工不符合一部分观众的审美非常合理,遭到批评是情理之中。影片方想靠张校长和学校的名气捞点票房可能让一部分观众更上火。这是价值观的冲突,新价值和老价值的碰撞。
个人能感到影片改编和艺术加工的用心,山里娃也是人,都会爱玩逃课,也会谈恋爱,听流行歌。局长固执中自带幽默暖心,新老师张扬有个性,村民蛮横保守认旧理。这些都相对于纪录片来说非常的不正确,但是影片敢于改编和表现其实非常有胆量。
电影很多表现手法也很有意思,生死一线想要回到丈夫身边,被歌声拉了回来。最后张遥望树荫下的点点光芒,告诉义女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确实有很多国际价值观的体现。
电影的加工后的张和纪录片中光芒四射的伟人是有矛盾的,把伟人拉到凡人的维度,当然看起来好像没有那么高了。纪录片里“我本是高山”出自张桂梅之口,而电影中改成了出自一位山村女孩之笔。哪座山更高,各有各的看法。
影片后半段老师带领学生爬山,给女孩们打开视野(其实我觉得应该山里女孩带老师爬),让她们翻过高山去往更远处祖国各处。老师带来的则是学问的高山,认知的高山。
越过这些山的她们可能会回来报答学校。有没有可能她们的子女出国游学呢?再往后有没有可能携手AI定居异星离开地球呢?有没有可能跨越时间维度去到另一个宇宙呢?这些算不算新的高山。一位乡村女孩对于世界的短暂探索,留下豪言有何不可,光环的力量分给女孩们有何不可,承认自己怀念爱人有何不可。山外有山,当那些山里女孩来到城市,新的价值观,新的山峰将不断涌现。
看着当下的经济环境,再看看这些高考生们,内心复杂。大家都是竞争中考出来的,但最后都要面对真实竞争环境,到时候没有了张妈妈的督促,愿不愿意继续攀登?
那些高考完漫天纷飞的碎裂试卷,那些流浪八方的高考状元,不断改革的教育制度,新的教育体制,这些也在新闻和电视中出现过啊。
我们也许要回到学习的本质,摸着石头过河,实践出真知。
张桂梅自己一直在学习,学习如何在山里面办出一所免费高校,如何宣传自己的理想,如何借助舆论和政府的力量帮助山里的人。如何教授基础差的孩子,这些都是山峦沟壑,她的创业革命之路就是最好的教育实例。现在她可能得学习如何面对年轻一代拍出来的新东西。要么成为高山,横亘于此,要么继续学习,重新攀登。
在山里接触一门新语言那一刻,必将面对新的文化冲击。
共产主义来自全球人民的智慧,特色共产主义则是实践的结果和过程。
想骂的接着骂,想拍的接着拍。
于碰撞中迸发,于实践中学习。
新的经济环境,新的教育轮回。
挑战一直都有,高山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