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年前的中国人就知道荷马史诗了?
中国和世界的交流可能远比大家想的要早,尤其和罗马的交流更是非常频繁。
这里先不提徐显秀的赫拉克勒斯戒指,或者北方小孩子带的虎头帽与赫拉克勒斯的狮子皮之间的关系,单纯看看我们有哪些“海淘”文物吧~
鎏金银壶(固原博物馆)
北周李贤墓出土,波斯萨珊王朝的金属手工艺品,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其精湛的手工艺技术具有典型的波斯萨珊王朝风格,其主题图案却描绘的是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一个场景。

清铜镀金写字人钟(故宫博物院)
故宫珍宝馆所藏,钟型为铜镀金四层楼阁。 由英国皇室委托制造,送给乾隆皇帝的礼物。
据说钟表制造者是威廉姆森和雅克德罗,二人是当时伦敦与瑞士最顶尖的钟表匠。
顶层圆形亭内,有人手举一圆筒作舞蹈状。启动后圆筒展为横幅,上书“万寿无疆”四字。最底层有写字机器人,机械人为欧洲相貌,单腿跪地,一手扶案,一手握毛笔。开动前将毛笔蘸好墨汁,再启开关,写字人便在面前的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八个汉字,字迹工整有神。写字同时,机械人的头也会随之摆动。

古罗马鸭形玻璃注(宁夏博物馆)
北燕冯素弗墓出土,这件质地纯正,完整如新的鸭形玻璃注的造型及装饰艺术与风格皆属罗马玻璃系统。其吹管成型、热贴玻璃条等也是古罗马玻璃制作的常用技术。
玻璃注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

哥白尼《天球运行论》(国家图书馆)
明朝时由传教士汤若望带来,分别是1566年在巴塞尔出版的第二版,以及1617年阿姆斯特丹出版的第三版。
这两部书于1619年随着耶稣会士金尼阁、邓玉函、汤若望等人抵达中国,先到了澳门,再被带到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773年耶稣会解散,图书馆所藏书籍于1785年划归北堂(现在的西什库教堂)图书馆。1938年北堂在整理藏书楼时重新发现了这批书,解放后北堂藏书并入国家图书馆,现存于国图善本特藏部。

《贝叶经》(大雁塔博物馆)
传说由玄奘法师从西域取来的真经,古印度没有纸张,写字的时候就常以贝叶代替,贝叶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用“斋杂”和“瓦都”两种文字写的,有的是用针刺的。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见之如见佛面。

东罗马金币(中国钱币博物馆)
这两枚金币在一座东魏时期公主墓中出土,专家鉴定认为,这两枚金币见证了1400多年前中西交通往来的顺畅和东魏与东罗马帝国交流。
一枚为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公元491年-518年)所铸,这枚金币直径1.6厘米,重2.7克。金币正面图案为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头戴羽毛装饰的皇冠,身着戎装甲胄和披风的正面胸像,胸像两侧有拉丁字铭文。
另一枚金币直径1.8厘米,重3.2克,为查士丁一世(公元518-527年)时期所铸。金币的正面图案为查士丁一世戴盔佩甲胸像,背面为女神安淑莎的站像。
